返回 打印

美互联网战略对我政治文化安全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

作者:余丽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1年5月16日和7月14日,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两个互联网政策文件。此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继2010年1月21日发表《互联网自由与全球言论自由的未来》演讲之后,于2011年2月15日,发表了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这是对美国“互联网自由”政策全面而详尽的阐述。与此同步,美国进一步强化监管互联网的专门机构,成立了网络安全执行办公室,美国网络司令部也于2011年10月全面运行。以上表明,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机构的设置,美国互联网战略已基本成型。美国的互联网战略是美国传统霸权在互联网领域的新投射,是美国从技术层面、资源层面、信息层面到法理层面抢占全球网络空间制网权和制高点的重大转折,对我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安全构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潜在威胁及严峻挑战。对此,制定我国的互联网战略迫在眉睫。

    一、美国互联网战略出台的根本原因就是掌控全球网络空间的制网权,确保美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霸权地位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目前,美国拥有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最大的微信平台Twitter和最大的社交空间Facebook,美国的Intel垄断着全球电脑芯片,IBM推行着“智慧地球”,Microsoft掌控着电脑操作系统,ICANN掌控着全球域名地址,苹果主导着平板电脑。可以说,美国的网络空间霸权遍布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至少拥有互联网技术霸权、资源霸权、信息霸权和法理霸权四方面的绝对优势。
    l.从技术控制到资源控制。自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以来,已经从专业军事互联网发展成为人类共享资源的信息库。美国一直利用互联网发源地的绝对优势,掌控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冷战结束后,在美国政府授权下成立了“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其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其中1台是设在美国的主根服务器,另有12台副根服务器(其中9个设在美国,另外3台分别设在英国、瑞典和日本)。由此可见,美国互联网技术霸权、资源霸权地位早已确立。美国国防部发布的《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将网络空间列为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行动领域”。
    2.从信息控制到法理占领。从技术层面讲,互联网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系统,使用标准的Internet协议套件(TCP/JP协议),搭建了全球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的自身特质,决定它能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它依托虚拟的互联网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实现了点对点的对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社会属性讲,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媒介,承担着越来越多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可以使得各种不同的信息能够迅速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通过对互联网技术控制和资源控制,美国牢牢占据互联网的“高位势”,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互联网信息的内容、流动方向以及传输速度。美国可以把搜集到的全球信息进行有利于它的二次加工和处理,左右国际舆论的走向。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2/3来自美国,位居第二名的日本只有7%,排在第三名的德国为5%。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只占0.05%。
    由于掌控互联网,互联网就可以为美国自由主义文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便利渠道,为美式“民主”和“自由”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向他国渗透的最重要方式,成为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美式民主政治的最具效费比的重要手段。希拉里称:“通过促进互联网自由,我们将我们的原则、经济目标和战略优先问题联系在一起。”“坚定地支持互联网自由。”“信息自由这样的原则不仅是良好的政策,也不仅和我们的国家价值观相连,它还具有普世性。”2011年2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之音”在今年10月1日停止对华广播,将未来的重点转向数字媒体,比如互联网广播。这更加凸显互联网信息左右全球媒体传播、影响全球舆论导向的重大作用。
    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快了推动互联网相关国际规则制定的步伐,以保证美国在网络世界的自由进入与调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宣称“在因特网管理方面保障全球网络系统、包括域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要在“在经济领域确立国际标准,设立具创意与开放的市场”,“在执法领域加强网络立法和执行力度”,等等。2011年5月17日,曾在美国情报机构任职的英国国际安全问题专家鲍勃•艾叶思说,在网络世界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看到了先入为主的重要性。他们深信只有控制住互联网领域的主导权,才能用更快更被信赖的信息赢得世界支持。

    二、互联网战略是美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

    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政府依据国内外战略环境和网络空间安全形势的变化,制定了一系列的互联网相关政策。但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克林顿时期,互联网政策的主题是强化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重点在于“全面防御”;小布什时期则是网络反恐,侧重于“攻防结合”;奥巴马政府则体现出“攻击为主,网络威慑”的特点。可见,美国的互联网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全面防御到主动进攻的演进过程。
    2009年1月,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其竞选胜利的关键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影响力。据统计,奥巴马的募款共计6.4亿美元,其中87%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得到的。因此,奥巴马有“互联网总统”之称。奥巴马执政后,对互联网作用高度重视。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政策评估》、《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等一系列互联网政策文件。2010年至今,希拉里两次演讲分别抛出了“互联网自由”的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网络连接自由”。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针对网络空间制定的政策已经具有从分散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特征;其内容与目标已经从自身的网络空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范围,体现了对国家重大问题筹划与指导性的战略特征,这标志着美国互联网战略的成型。通过对美国政府颁发的互联网政策相关文件及指令的梳理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美国的互联网战略涉及安全、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管理等多领域,其具体内容和措施主要包括观念、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
    1.在观念层面,大力倡导“互联网自由”。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连接自由,主要指政府不应该阻止人们连接互联网的自由。美国率先提出“互联网自由”、“连接自由”的概念,意图以互联网方式进行政治宣传、价值观引导和思想传播,牢牢掌控网络空间的文化信息权。
    2.在技术保障层面,将网络基础设施列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加大对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增强美国通信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强调要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为此,在2010年美国的财政预算中,奥巴马政府共投资3.55亿元用以加强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培养和招募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以提高应对网络威胁的能力。
    3.在制度管理层面,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最多。其主要内容:
    第一,率先引入“网络战”概念。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网络应用于战争的国家。2009年6月23日,美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组建网络战司令部,2010年正式运行。2011年白宫公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宣称:“美国将像对其他任何威胁一样,对网络空间的敌对行为作出反应,美国保留诉诸武力的权利。”这是美国显示其强大的网络威慑力、挑战全球网络安全的重要之举。
    第二,进一步强化网络空间安全的集中领导和部门合作,将互联网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层级提升到总统层级,并与情报收集、军队、民事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互联网安全协调体制。当前,美国政府下属有六大网络安全专职机构,即美国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隶属国土安全部;联合作战部队全球网络行动中心,隶属国防部;国家网络调查联合任务小组,隶属联邦调查局;情报界网络事故响应中心,隶属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行动中心,隶属于国家安全局;国防网络犯罪中心,隶属国防部。2009年底成立的“全国通信与网络安全控制联合协调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和整合以上六大网络安全专职机构的信息,以提供跨领域的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判断能力,分析并上报全国网络空间的运行状况。此外,2011年还设立了与总统保持密切联系的“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该办公室隶属商务部。
    第三,注重互联网国际合作,大力推行网络外交。《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是美国第一次把互联网政策与其外交政策结合在一起,将国家行为的自身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范围,以达到在网络空间活动中始终处于领导者地位的目的。同时,美国还把在互联网领域“推动国际标准”列为日后在网络空间着力推进的重点政策。
    以上措施,构成了奥巴马政府全新的互联网战略,即以建立网络威慑、实现美国掌控全球网络空间制网权为目的,以“主动攻击”为特点,以技术、管理、法制等多管齐下方式确保美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霸权地位,从而实现并延续美国对世界秩序的主导为最高目标的互联网战略。美国的互联网战略是其在全球网络空间的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是美国传统霸权在互联网领域的投射与延续。

    三、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政治安全的潜在威胁及文化安全的严峻挑战

    美国谋求掌控全球网络制网权的互联网战略,将势必引发世界主要大国的网络军备竞赛,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信息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国家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目前,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制定具有统筹性和前瞻性的互联网战略,也缺乏网络空间发展、管理和安全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因此,美国先发制人的互联网战略对我政治安全已构成潜在及长远威胁,对我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1.美国凭借在互联网领域的绝对优势,早已将其主权的行使范围扩展到了除领土、领海、领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网络空间,把网络主权的斗争纳入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领域。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010年1月轰动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其实质就是美国对我网络主权展开进攻、中国为此保卫自身网络主权的一场政治斗争。在此期间,美国将不受审查的网络言论自由作为其指责和攻击我国的武器。然而,根据WTO相关规则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享受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在线信息检索服务提供商的谷歌中国,必须接受中国政府的网络管理。选择遵守中国法律继续经营下去,或者“为了理念可以不要中国市场”,那只能是谷歌自己的选择。今天,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不受审查的言论自由都是不可能的,每个国家都有规制和审查,就是美国的互联网也禁止传播有关恐怖主义的内容。英国对侮辱女王的互联网信息内容要严格审查,新加坡的互联网不能讨论宗教、种族等有损社会和谐的敏感问题。可以说,任何国家都有其核心利益,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保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事实上,美国在“9•11”事件后颁布的《爱国法》,实行着比其他国家更为严格的网络审查制度和互联网监控,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随意查阅任何人的电子邮件,并有权控制和屏蔽任何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互联网信息。由此可见,美国实行的是互联网“双重标准”,其“世界警察”行径早已扩展到网络空间。
    2.互联网成为美国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新型工具和媒介。当前,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美国拥有绝对的优势,全球因特网管理中所有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全球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占81%的是英语,其他语种加起来不足20%;国际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我的西化、分化和渗透。当前,从政府到各主管部门再到网络服务提供商,他们自始至终都按照自身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其价值标准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及传播方式,将符合本国利益和价值观的信息传播给受众者。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大规模动乱,CNN网等西方主流媒体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连篇的歪曲报道,通过发布有违事实、张冠李戴的照片和文章,篡改真相,极端丑化了我国政府的形象。我们应该看到,CNN网对拉萨“3•14”事件的不实报道并非偶然,从近年来美国网络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对华偏见根深蒂固,报道重点和报道立场始终以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导向,经常出现将中国“妖魔化”的言论。以《纽约时报》网站为例分析:从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六个月内,对《纽约时报》网站上的涉华报道进行随机抽样,抽取了51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有46%的文章使用了带有偏见的名词,其中38%的文章带有负面性名词,只有8%的文章带有正面性名词,正面性名词多集中在经济发展上,而负面性名词多集冲在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上,其中有16%的文章中出现了刻意和着重渲染“中国威胁论”的露骨内容。由此凸显,网络空间并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天空,美国早已将互联网作为其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3.主导网络话语权的美国极有可能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影响我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衍生的各种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博客、微博的使用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方便简易的平台。然而,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一旦被别有用心的力量用作颠覆性的宣传,如制造假信息、散布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组织抗议集结活动等,互联网就会变成“谣言策源地”。2010年,美国就曾利用社交网站twitter、facebook助推伊朗革命。在此伊朗大选骚乱中,美国国务院要求twitter推迟系统维护时间,以便伊朗反对派有更多时机传送游行示威的消息。Facebook和谷歌等网站也不约而同地增加了波斯语的服务。此外,2011年8月爆发的伦敦骚乱以及2011年年初西亚北非地区的社会动荡、政局变更,已经将网络社交媒体的“双刃剑”特性暴露无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新媒体受众者如此庞大,当前我国政府也同样面临着无法完全控制网络信息内容的局面。而主导网络话语权的美国,完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影响和左右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继而进一步破坏我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另外,网络黑客的技术越来越高明,加密手段越来越先进,这也可能为一些恶意的人或团体进行网络政治犯罪活动提供便利。以上这些可能的犯罪行为将会对我政治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4.美国以互联网为依托,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更直接、更便捷地进行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文化扩张是美国实现霸权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国借助新闻媒体大规模地输出文化产品。美国拥有《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具有世界最大影响力的报刊,有世界最大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有世界最大的专用于对外宣传的电台“美国之音”及针对世界各地区的广播和电视台。另一方面,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即互联网的发展,为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和媒介,美国牢牢掌控着互联网信息主导权,利用网络源源不断地进行政治宣传和文化输出,大力宣扬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目前,全球80%以上的数据库集中在美国。人们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实际上就进入了美国设计的文化环境之中。大量打着美国烙印符号的新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我国网络受众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屏蔽其原有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去适应网络媒体所倡导的各种文化理念。这种文化渗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会在短时期内明显表露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从根本上触及我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是目前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我们不得不防。
    5.美国主导互联网全球舆论,不间断宣传“中国威胁论”。目前,互联网全球数据传输和处理量的80%以上起源于美国,网络话语权被美国牢牢掌控。与1997年相比,持“中国威胁论”的美国人所占的比例由43%增至如今的58%,同时将中国视作机遇的美国人比例则由45%降至2010年的35%。另外,认为中国在经济、军事领域是“超级大国”的人达到46%,大幅高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22%。在当前网络民调中,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正在成为美国潜在的敌人和主要的竞争对手。
    那么,美国不间断宣传“中国威胁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认为,一是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致使美国及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充斥着猜忌与排斥。二是进入21世纪初,中国的迅速崛起使美国深感威胁和担忧,其战略疑虑进一步加重。按照西方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逻辑,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就是后兴大国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此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历来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现在崛起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威胁。尽管我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的发展与壮大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但是,这并没有解除美国等西方大国对我的战略疑虑。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奥巴马总统委婉地表示:“我们欢迎中国的崛起,但是要确保这种崛起遵循国际准则和规则,以安全和和平的方式崛起。”由此可见一斑。三是美国国内不时有学者和政客提出,美国政府要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但至少也要拖延或推迟中国霸权的到来。从行动上看,美国各届政府都一致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其对华政策也一直采取接触与遏制两手并用,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执政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我的防备之心却从来没有解除。
    6.美国强制推行“互联网自由”,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这是对我主权的挑战,已严重威胁我互联网文化安全。2010年1月21日,“谷歌事件”一周后,希拉里在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发表“互联网自由与全球言论自由的未来”演讲,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自由”概念,宣称“公开的形式与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价值观”。2011年2月15日,中东政治动荡尚未平息,希拉里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演讲,再度鼓吹“互联网自由”。这两份纲领性演说文本,全面展现了美国式“互联网自由”战略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次演讲中,希拉里4次提到中国。美国利用互联网指责和干涉我国内政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美国国际关系委员会副主席克里斯•史密斯在一次听证会上曾提出《全球在线自由法案》,该法案明确要求网络公司禁止向中国等限制互联网的国家出口用于网络审查的路由器、软件等产品,其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美国是迄今世界上最强力鼓吹“互联网自由”的国家。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出台是二战后冷战思维的延续,其核心就是网络连接自由,其本质就是“美国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在信息时代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目的就是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意图。它标志着美国政府对互联网应用的定位已经超越技术层面,使之成为在网络空间推广美国民主、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与平台。美国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更是对我主权的严峻挑战,已严重威胁我互联网文化安全。

    四、我国的应对

    我国当务之急是制定自己的互联网战略,以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更好地全面维护我互联网的总体安全及国家现实与长远的根本利益。
    1.观念层面。第一,加快制定我互联网战略的步伐。我应该把互联网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具有统筹性和前瞻性的互联网战略。第二,增强“网络主权”意识,维护我网络主权不受侵犯。美国掌控国际网络空间的主动权,使我在网络空间的主权不断受到冲击。因此,我要加强维护“网络主权”的意识,确保我无形“网络边界”的安全。第三,力争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对美国互联网战略中的排华、反华意识加以防范,并通过发展与创新我互联网自主技术,积极争取全球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打破美国及主要西方大国对全球网络舆论的垄断,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塑造我国家、政府的正面国际形象。
    2.技术层面。第一,尽快实现我互联网技术的自主与创新。目前,我国还处于网络技术的借鉴应用阶段,网络领域的核心技术对美国的依存度很高,这就造成了国家基础性网络设施和重要的信息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此,应该加大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以及安全防御体系的研发力度,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和应用的跟踪研究,鼓励我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早日实现技术自主、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这是确保我互联网政治及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础。第二,大力培养互联网安全方面的专业性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我国早日实现互联网技术自主创新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是我国互联网科技得到长期、持久发展的基石。为此,我国要大幅度增加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经费支出,并不遗余力地广泛招募网络技术人才。
    3.制度管理层面。第一,建立互联网安全“中央责任制”。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已将互联网安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的层级提升到总统层级,并与情报收集、军队、民事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综合性的互联网安全协调体制。因此,我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领导和监督互联网的“中央责任制”,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央和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二,建立、健全我国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在加强信息安全统一领导和协调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健全我国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细化法律责任,加强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网络空间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确界定网络空间的违法违规行为,使我国网络空间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还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空间恶意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以及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惩和管制的力度。第三,进一步强化对网络空间内容的管理,大力发展我互联网文化。不仅要屏蔽和禁止国内外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提供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及内容,还要大力创建多个全球中文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力,还可以向世界展示一个民主、文明、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象。第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标准与规则的制定。一方面,我应积极参与全球信息安全的共同治理,共同应对跨国信息安全等互联网议题的讨论与研究;另一方面,在国际互联网标准与规则的建构之中,应致力于广泛参与,改变我在国际互联网标准制定方面的被动局面,以更好地捍卫我网络主权及国家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297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