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战争能否避免: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作者:张顺洪   来源:学术前沿  

张顺洪:战争能否避免: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面临的挑战


原载:《学术前沿》2013年第3期[下]

 

  一、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鸟瞰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从古代到当代,世界历史存在着一种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变成了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或者说较强大的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较弱的国家和地区,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变成了相对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先进的位置,世界力量的中心是不断转移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首先,让我们大略看看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几个大的阶段。在15世纪之前,世界各大洲、各国、各地区处于相对隔离状态。中东是亚、欧、非三大洲交汇地区,加上南部欧洲,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地带”。美洲尚未被“发现”;萨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与这一“世界中心地带”相脱离;东亚地区也相对孤立于“世界中心地带”。

  第一个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500年。学术界一般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先发地区。这两个地区在长达三千年时间里,在“世界中心地带”的国际格局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地中海东岸沿海地带,也在当时“世界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世界文明中国则相对远离当时的“世界中心地带”。

  第二阶段:大致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这一阶段,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希腊、罗马地区为主体的欧洲文明兴起了。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波战争,是“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这场“东西方”较量中,波斯战败。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灭亡;短暂的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中东地区经历了约3个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再到罗马帝国兴起,又到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灭亡。这个大致一千年时间,欧洲文明或者说西方文明在当前的“世界中心地带”占了一定的优势。

  中国的秦汉时期,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中国与当时的“世界中心地带”,没有发生直接的碰撞,相互影响较小。

  第三阶段:大致从公元六世纪到十五世纪。这个时期,亚洲又相对地强大起来了,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伊斯兰世界的兴起是重大标志。虽然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体——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存在了数世纪,一度仍较强大,欧洲还发动过十字军东征,但这一千年,总体上亚洲比欧洲强大,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导地位。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曾在欧亚大陆舞台上叱咤风云。这些以亚洲为中心的帝国扩展到欧洲的一些地方,对欧洲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版图还扩展到非洲北部。中国唐朝强盛,国威远被四方;宋朝经济发达,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元蒙时期,东亚与“世界中心地带”联系加强,蒙古铁骑的西征引起欧亚大陆格局大变化。取代元蒙的明朝也是东方泱泱大国。

  第四阶段:从1500年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如果说有一个标志性事件的话,那就是哥伦布1492年远航美洲。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地区再度兴起。在这四个多世纪里,总体上欧洲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亚洲仍然有一些相当强大的封建王朝,经历过一定的封建社会繁荣,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着国家独立,但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它们却处于衰落中,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这些封建王朝往往闭关自守,无视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缺乏世界眼光和世界战略,基本上是任凭欧洲新兴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掠夺和征服弱小地区。欧洲地区日渐强大起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体系。这一世界格局直到20世纪初才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欧洲国家或西方国家之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是欧洲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先锋。1494年和1529年,西、葡两国两次签订条约,划分殖民扩张范围。这是欧洲国家首度“瓜分世界”。但在17世纪,荷兰崛起为“海上马车夫”和殖民强国。与此同时,英国、法国也强大起来,加强了海外殖民扩张。18世纪,荷兰相对衰落,欧洲列强中主要是英、法两国争霸,英国战胜了法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之世界格局中出现了所谓的“英国的世纪”。[1]19世纪下半叶,德国实现了统一,工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欧洲强国,与英国形成争霸之势。美国独立后,经过约一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俄国从17世纪起,也逐渐壮大起来,积极对外扩张,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19世纪下半叶,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挤进了列强行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力量中心”逐渐偏离欧洲。

  第五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东剧变。这一阶段可分成两个小阶段。第一小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列强相互撕杀,欧洲大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地位下降。同时,1917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了。苏联经过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快速发展,再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格局。这一阶段,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过高潮,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第二小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东剧变。这一阶段,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局面。西方殖民帝国纷纷解体,民族解放运动取得空前胜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兴起,世界格局随之发生了划时代变化。从1946年到1991年,全世界共有93个国家获得独立,主要在亚洲和非洲。[2]

  从苏东剧变到今天,世界格局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兴起,亚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但亚洲并不是一个联合的、整体的力量,相反在国际格局中,一些亚洲国家却站在西方大国一边共同对付亚洲他国。关于这一阶段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本文后面还将论及。

  二、15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崛起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

  15世纪以来,西方崛起过的国家主要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其中一些国家并没有崛起为一流强国。这些西方国家曾经都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起,欧洲大国主要是西欧国家开始大肆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殖民帝国。英帝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顶峰时领土和人口均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帝国横跨世界各地,任何时刻太阳都能照在帝国的领土上,因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在崛起过程中,积极效法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建立殖民帝国。

  西方国家的崛起进程伴随着延绵不断的战争。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人大肆屠杀当地居民印第安人,采取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军事征服行动。[3]殖民主义者的罪恶行径使美洲印第安文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英国殖民主义者也是如此,在北美、在澳洲,都采取过驱赶和屠杀当地居民的行动,塔斯马尼亚人被灭绝。在亚洲,英国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在南亚的殖民扩张活动。从1757年普拉西战役起,英国开始大规模征服印度;在约一百年时间,不断发动战争,完成了对印度及整个南亚地区的征服。其他殖民国家如法国、荷兰等也发动过许多次殖民征服战争。与此同时,列强之间的争霸战也不断上演。17世纪中后期,英国与荷兰就打了三场战争;18世纪英国与法国打了几场战争,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19世纪中叶,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法打败俄国;还有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和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最大的战争则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两场世界大战。列强之间的战争包括“后发国家”与已崛起国家之间的战争,往往关系到列强的座次排序,如英荷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等。

  英国是西方典型的殖民国家,建立了最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在殖民扩张和争霸过程中,不断发动战争。据英国历史学家帕姆•杜德统计,英国“在16世纪,曾经与被征服的领土上的人民进行了34次武装冲突,同敌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生过几次冲突,并且和西班牙这个竞争者进行过19年的战争;在17世纪,曾经同殖民地本地的人民和角逐的殖民国家发生过29次战争,包括对荷兰的两次大战;在18世纪,为了帝国发生过119次冲突;假如我们把19世纪的46次战争也计算在内,那么,在四百年当中就一共进行了230次战争。”[4] 而在20世纪,英国又进行了许多次不同规模的战争。

  美国在崛起进程中,主要在北美“本土”扩张,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将广大西部地区纳入美国版图;同时,通过侵略墨西哥,扩大了疆域。美国发动的第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美国为了构建和维护霸权,发动或直接参与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争。据粗略统计,从1945年到1991年,美国共发动和参加了20场战争。[5]这还不包括美国策划的他国内战。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连续发动了几场战争,如轰炸南斯拉夫,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

  西、葡、荷、英、法、德、俄、美、日等国,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崛起或某种程度崛起的。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这些国家在崛起进程中,都推行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对外掠夺是其实现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崛起进程中必然发生这样那样的战争。十月革命后,苏联在俄国的基础上很快实现了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崛起后,直到今天,尚无新的国家真正实现了崛起。二战中战败的德国和日本在战后很快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但这有其特殊性,两国都是曾经崛起过的国家,有雄厚的人才和科技基础,并且适逢苏美两极对抗的历史机遇。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崛起后在对外关系中推行过霸权主义,犯过意识形态错误,但战后苏联的对外军事行动与同期美国的对外战争及此前殖民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相比,性质上是有区别的,不可相提并论。

  三、 当今世界格局演变大势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

  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苏美对抗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急于构建和加强单极霸权体系,世界格局呈现出“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

  所谓“多极”不是过去学术界有人强调的美、俄、中、英、德、法、日、意、加等大国形成的若干个“极”。这些国家形成多“极”,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化”;美、英、法、德、意、加等国都是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与美国也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不属于“西方国家集团”。真正的多极化应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伊朗、埃及、阿根廷、东盟国家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一系列新的“极”;同时,西方霸权体系相应削弱,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下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或将渐趋解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化”。“单极化”不是指美国霸权体系的不断加强,而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霸权体系或者说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强。美国是“单极化”的推动力量,中国则是“多极化”的推动力量。

  “单极化”与“多极化”的较量,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两大矛盾,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或曰南北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矛盾,二者相互交错。在这两大矛盾中,中国都与西方大国处于对立面。在21世纪,总体上讲,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南北矛盾。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占主导地位的矛盾,可能出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美国就很可能利用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印度、韩国等来对付我国。

  在现阶段,一方面,“多极化”是时代发展大趋势;另一方面,“单极化”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因此,国际格局中的较量将会十分激烈。这一较量是长期的,也可能是曲折的。尽管“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但也存在“单极化”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取胜的危险性。这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切实预防的。如果“单极化”取胜,几百年来的西方霸权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将可能,也许是暂时地,出现弗兰西斯•福山所讲的“历史的终结”局面[6],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可能经历新的弯路;如果“多极化”取胜,则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将被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格局中将会更为强大。

包围中国一刀孃.jpg


 

  四、北约是“单极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北约(NATO,Northern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是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的简称。二战后初年,美国为了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联合西方国家成立了这一组织。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立后,成员国不断增多。1952年,土耳其、希腊加入北约;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苏东剧变后,北约大量获取“冷战”胜利果实,积极吸纳原苏东地区国家。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约;2004年3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加入;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加入。至此,北约成员国已达28个。

  此外,北约还有一系列的伙伴关系国家。有22个“伙伴关系国”,它们是: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共和国、芬兰、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格鲁吉亚、爱尔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耳他、摩尔多瓦、蒙特内哥罗、俄罗斯、塞尔维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有7个“地中海对话国”,它们是阿尔及利亚、埃及、以色列、约旦、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突尼斯。被北约军事打击、处于动乱中的利比亚和内战正酣的叙利亚尚不是北约“对话国”。有4个“伊斯坦布尔合作倡议国”,它们是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还有8 个“全球伙伴关系国”,它们是阿富汗、澳大利亚、伊拉克、日本、巴基斯坦、韩国、新西兰、蒙古。[7]

  北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根据2004年出版的《北约的命运》,北约成员国现役总兵力约450万人,北约军事一体化部队约90万人,约70个陆军师、350艘军舰和120个空军作战飞行中队。北约军事一体化部队分为反应部队、防御部队和增援部队。[8]美国是北约的主导国,其军事基地布满全球各地,控制着一系列战略要道。

  北约在世界事务中也日渐活跃,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2010年11月,北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峰会,28个成员国领导人讨论并通过了北约战略新概念,正式名称为《北约成员国防御和安全战略概念》。战略新概念的要点是重申北约成员国共同防御条约;要求联盟承担防止危机、处理危机和稳定危机后局势的责任;让全球范围内北约的伙伴在北约主导的军事行动中发挥实质性作用;重申北约将对能满足成员国资格标准的欧洲民主国家敞开大门;要求北约朝着“更加有力、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的联盟”的目标继续改革。战略新概念还强调:“我们各国的公民们依靠北约保卫结盟的民族,随时随地为保卫我们的安全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帮助全球范围内我们的伙伴国促进共同安全。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北约的根本使命是不变的:确保联盟始终是一个具有自由、和平、安全与共同价值观的举世无双的共同体。”[9]

  2012年5月,北约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新一届峰会,公布了《关于防御能力的峰会宣言:面向2020年的北约军事力量》,主张进一步推进北约军事一体化。宣言指出:“我们决心保证北约保持和发展必要的力量,以履行其必不可少的核心任务:集体防御、危机处理和合作安全,以便在促进世界安全中扮演实质性角色”。宣言宣布北约将在2010年峰会提出的目标基础上,采取新的举措。例如,组建临时的弹道导弹防御部队,作为建立北约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第一步;正在部署高度成熟的联盟地面监视系统;正在建立新的更简洁、更有效的指挥机构。宣言还指出,北约自上次峰会以来,在防御网络攻击、扩大空军指挥和控制系统以及阿富汗战争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稳步的进步,波罗的海国家的空中防御任务也扩大了。宣言指出,2020年北约军事力量的目标是:现代的、紧密联系的军事力量和现代的、紧密联系的装备、训练、演习和指挥系统,以便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采取共同行动,并与伙伴关系国联合行动。宣言还强调:“北约最大的力量是自身的团结,我们将加强这一团结,以维持和提升北约的军事力量。”[10]

  北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并且还可能进一步扩大。扩大对象包括欧洲内部尚未加入的国家,如奥地利、瑞典等;也可能向南扩张,将马耳他、塞浦路斯等纳入;甚至可能跨过地中海,南扩到非洲。但北约下一步扩大仍会以东扩为主,首要目标是前苏东地区的国家,近期主要会是马其顿、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从长远看,北约也可能将一些受其扶植或控制的亚非拉国家纳入。

  在整个21世纪,北约的扩张战略主要是针对中国。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大国,又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十三亿多人口。我国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我国无法躲避地成为北约对付的主要对象。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势必终结几百年来西方在世界格局中的霸主地位。这一可能的现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难以接受的。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西方国家通过赤裸裸的抢劫,通过建立和维持不平等关系进行掠夺和剥削,无数财富作为“霸权红利”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流向西方,使西方成为富裕的发达地区,导致世界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人均收入的差额之比,在1500年是3:1,到了1850年,相差至5:1,1900年是6:1,1960年为10:1,及至1970年竟达到14:1”。[11]今天,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霸权给西方国家集团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红利”。

  为了维护霸权,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西方有利的世界秩序,北约必然会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阻止中国崛起,甚至瓦解中国。为了对付中国,北约必将加强在我国周边的扩张活动。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正是这一战略策略的具体表现。

  在今后若干年内,从北约扩张趋势和世界形势看,北约用兵的重点在亚洲。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局部地区也有可能用兵,主要是阻止出现类似伊朗这样的反对霸权主义不愿屈从西方的国家或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打击甚至颠覆发展中国家的左翼政权,或干涉他国内战以扶持亲西方政权。在亚洲,北约将会继续保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某种程度的军事存在;会继续干预叙利亚事务,试图以利比亚模式解决叙利亚问题,扶植亲西方政权。

  北约下一步最大的侵略目标应是伊朗。而在对伊朗动武之前,会继续采取削弱和孤立伊朗的行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北约很有可能着力控制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处于中伊之间,东连中国,西接伊朗,对伊朗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今后数年,北约很可能采取多种手段干扰巴基斯坦事务,制造动乱,以寻机加强对巴基斯坦的控制,为军事打击伊朗做准备,同时也加强对中国的围堵。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军事围堵呈加强之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将试图进一步缩紧对中国的包围圈。北约甚至可能采取试探中国兵力的行动,如设计代理人战争;可能鼓动日本以钓鱼岛等问题为借口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也可能怂恿菲律宾挑衅中国。而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不能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中国军事摊牌的可能性。爆发战争的危险无疑是存在的。北约对我国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世纪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战争可以避免吗?

  当今处于崛起中的国家主要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在增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目前还看不出哪个国家可能超越美国或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实力排序不会有大变化。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也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有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却难以像苏联那样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今天,一个发展中国家群体处于崛起之中。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崛起的是中国。[12]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精力。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倍受列强欺侮,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黑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今天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霸而不称霸,不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时那样,实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将增强世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有力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在崛起进程中,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弱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约对我国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里,列强有时一国、有时多国侵略蹂躏中国。那时候,列强之间的联合是不稳固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十月革命后,苏联发挥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中国在反帝反殖斗争中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而今天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列强”共同围堵的危险局面。西方大国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也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必将全力遏制中国崛起。致力于巩固和加强霸权体系的美国,将会不遗余力地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拥有超强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具有全球军事打击能力。受其控制的军事集团北约是美国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国构建和巩固霸权体系的强大工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强的做法,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今天发展中国家不应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强崛起的老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否爆发战争不以我们单方意志为转移;如何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发生军事冲突,主动权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并不希望冲突和对抗,但人家要遏制打压我们。我们处于守势,人家处于攻势。我们需要和平,人家却在谋划战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做到避战,我国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充分准备,不给北约可乘之机。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13]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对我们动武,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反侵略战争准备。

  要做到“恃吾有以待也”、“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努力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尽快提高国防能力。在国际上,要处理好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凝聚一切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正能量;在国内,要做到在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保持国家长治久安。这样,战争也是可以避免的。

  注:

  [1] 西方有学者称19世纪为“英国的世纪”(The British Century),20世纪为“美国的世纪”。

  [2] 这93个国家是:叙利亚、约旦 、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老挝、不丹、印度尼西亚、利比亚、柬埔寨、越南、突尼斯、摩洛哥、苏丹、加纳、马来西亚、几内亚、塞浦路斯、加蓬、贝宁、布基纳法索、马里、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乍得、刚果、多哥、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尼日利亚、扎伊尔、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尼日尔、科威特、坦桑尼亚、塞拉里昂、布隆迪、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干达、阿尔及利亚、卢旺达、肯尼亚、马拉维、赞比亚、马耳他、冈比亚、马尔代夫、新加坡、巴巴多斯、莱索托、博茨瓦纳、圭亚那、南也门、赤道几内亚、斯威士兰、毛里求斯、瑙鲁、斐济、汤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巴哈马、格林纳达、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科摩罗、苏里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佛得角、莫桑比克、安哥拉、塞舌尔、吉布提、图瓦卢、多米尼亚、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瓦努阿图、津巴布韦、安提瓜和巴布达、伯利兹、圣基茨和尼维斯、文莱、纳米比亚、密克罗地亚、马绍尔群岛。参阅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存2005年版,第315-316页。

  [3] 参阅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67页。

  [4] 帕姆•杜德著,苏仲彦、桂成芳、希明译:《英国和英帝国危机》,世界知识社,1954年版,第249-250页。

  [5] 参阅任正德、吴建新主编:《国际战争风云录——二战后170次局部战争大观》,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6]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苏东剧变之际,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主要是宣称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美国主导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实现。他后来出版了《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书,已有中译本(远方出版社,1998年)。“历史终结论”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为美国主导的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7] 北约网站: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51288.htm

  [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北约的命运》,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9] 关于《北约成员国防卫和安全战略概念》 (“Strategic Concept for the Defence and Secu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见北约网站:http://www.nato.int/nato_static/assets/pdf/pdf_publications/20120214_strategic-concept-2010-eng.pdf

  [10] 北约网站: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87594.htm

  [11]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上册,第15页;参阅卫建林著:《全球化与第三世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卷第23章《两极分化全球化》。

  [12] 关于中国崛起问题,进入本世纪,国际学术界谈论甚多。例如,《世界发展》杂志第36卷第2期(2007年)发表长文进行了讨论,文章标题是:“Global Governanc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hina”,作者是:Jing Gu, John Humphrey and Dirk Messner;近年国际学术界泛起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也是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反应。

  [13] 《孙子兵法•九变篇》,参阅李兴斌译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山东画报出版社,第46页。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18/20924.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