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黄树东:自主发展-中国经济的选择和崛起

作者:黄树东   来源:红色文化网  

自主发展:中国经济的选择和崛起  

黄树东  

近几年走了世界许多地方,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使我对当代经济现象和“流行潮流”进行了一些认真思考。这些思考大部分就反映在《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上的中国危局》这部书稿里,这本书已于2009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人认为,从国家博弈角度看,从权力和利益的高度集中角度看,目前的全球化体制是一个软帝国体制。 从30年代大危机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背景中,可以梳理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缘起的历史。这段历史本身说明,这种左右世界经济长达30年的思潮和实践,是由美国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推动的。 从国际政治的历史和利益的角度可以解读全球化的实质, 从世界经济体制的现实可以解读全球化的权力结构,从发展的角度和关于发展道路的历史争论可以揭示全球化的面临的误区。 从成功后失败的例子可以演绎国家博弈和所谓自由贸易对强国和弱国的不同意义。

《选择和崛起》虽然是反思之作,其中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运作,做了许多分析和叙述。就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而已,在世界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今天,和中国经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挤压的时候,在《选择和崛起》的基础上,我主要思考了一下几个问题。

            我提倡“有公正的市场经济,有保护的对外开放”。  

一、融入世界的中国显示了什么力量?  

中国模式创造了伟大的成绩。中国的崛起是21世界初期世界经济历史上的巨大事件。中国不仅经济高速增长,不仅迅速融入世界经济,而且有效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由于贫富不公加剧而出现的社会波动。中国的崛起,中国模式举世瞩目。但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有的人认为中国模式是新自由主义的成功。有些经济学家干脆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新自由主义的“改革”的成功。假如中国模式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那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假如中国模式的核心是新自由主义,那么,中国的进一步的崛起就仰赖于进一步的新自由主义。  

基于认知上的不同,有人提出中国必须来一场新自由主义的“攻坚战”。有人干脆认为,全面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这场“攻坚战”的主要内容。这种将中国的崛起归结于私有制,自由放任的市场,归结于减少政府干预,归结于无条件的融入世界的观点,应当澄清。  

这种观点无法回答,为什么那些真正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那些全面推行私有制,全面推行自由放任市场,全面放弃政府主导,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国家,如拉美诸国和某些亚洲国家,他们的经济没有成功的崛起?中国模式的基本力量在那里?  

(1)同减少政府干预相反,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发展导向的政府思路。政府强势主导经济发展,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的发展经济,等等,是中国模式的一个巨大特点。而这一点之所以得以存在,就是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存在,就是“大政府”的存在。新自由主义要以市场挤压政府,要让政府从经济的直接干预中退出了。这种所谓的“改革”将掏空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2)同提出全面私有相反,中国模式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公共投资。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道路,公共交通,通信,能源,教育,对关键产业(如果国防)等方面的长期不断的高强度投入,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3)同金融自由化相反,中国模式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国有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我们在《选择与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以下简称《崛起》)中指出,金融自由化必然导致金融体系周期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使中国避免了这种金融危机。中国在60年的发展中避免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中国融入世界,而没有出现拉美-亚洲许多国家在相似的过程中出现的金融危机,关键就在这里。  

(4)中国模式的另一个巨大特点就是保持了长期社会稳定的政治体系。这是中国模式的政治前提。任何动摇这个前提的做法,都有可能打断中国崛起的进程。  

(5)中国模式在这次反危机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下面,把中国同其他推行私有制和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横向比较,我们必然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模式的力量在于政府干预,而不是新自由主义。用更加概况的语言讲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在研究中国模式,而任何国家都无法照抄中国模式。融入世界的中国现实的不是新自由主义的生机,显示的是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

二. 贸易保护说明了什么?  

当然,中国模式也面临做新的挑战。中国模式除了政府干预以外,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出口导向和大量积累外汇储备。我在《选择与崛起》一书中指出,由于中国的最终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中国的大量的外汇储备集中在美国,导致中国在国家博弈中处于战略劣势。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如同一辆高速运行的火车。然而中国这辆经济火车的两根铁轨却掌握在美国手中:市场和财富。美国市场和美元储备成了中国经济的两个巨大的外生变量。这两个外生变量不掌握在中国手中。假如,美国动一动这两根铁轨,中国的经济火车就有可能出现颠簸。而美国动不动,什么时候动,如何动,则完全取决于美国自己的国家利益,及其需要。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经济火车,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她是否符合美国利益。这是中国模式中最大的一个潜在挑战。  

不仅如此,这种潜在挑战还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正如我在《选择和崛起》一书中指出的,假如台湾将来什么时候出现一个其他什么“扁”,选择台独。按照美国目前已经毫不含糊的战略,美国必然干预。在进行热干预以前,美国可以选择经济干预。它只要把市场大门对中国关上,中国的GDP就会垮掉一大批,大批的企业就会倒闭,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只要冻结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的许多持有美元储备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就可能要破产。总之,关闭市场和冻结资产,仅这两项就可以彻底扰乱中国的经济秩序,打击中国的经济体系,打击中国的GDP。中国可能出现未战而先乱的局面。这种战略态势,是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  

即使台海不出现我们不愿看见的情况,这种经济战略上的态势,也将把中国置于不利的境地。从美国经济战略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央(联邦)权威、国家统一、利益集团和政治家的选择,战争、意志、草根等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   

    由于拉美自身的历史限制和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拉美如何走向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如何出现危机的历史,实际上可以当成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打击的典型案例。 美国通过新自由主义改革和金融全球打退“日本挑战”,则是美国抑制新的竞争者的典型案例。美国是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对日本发起经济战争的。  

我在《选择和崛起》中指出,由于日本经济在市场和财富两方面依赖美国,在日本经济、日本技术、日本体制全面挑战美国的时候,美国对日本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经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是建立在美国市场上的崛起,建立在美元上的崛起。高速运转的日本经济火车,在别人的轨道上行驶。看似轰轰烈烈的日本经济,实际上离开美国寸步难行。日本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失去了经济独立。美国可以通过控制火车轨道而控制日本经济。它既可以让日本经济火车高速前行,也可以让它迅速停滞。表面上看,日本经济高歌猛进,大有取美国而代之的势头。实际上,日本经济的命运尽在美国的掌控之中。  

在这场经济战争中,日本想说不,而不得不说是;想抗拒美国的经济战略,而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所有条件。为什么?日本的经济火车跑在美国市场和美元这两个轨道上。日本不得不承受美国对这两根轨道的干预。在那场经济战争中,什么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以什么方式提出,完全取决于美国。由于在战略态势上的主动权,美国可以说占尽了一切先机,实现了所有目的,完成了对日本高科技产业的打击,完成对日本体制的新自由主义改造,成功实施了对日本的货币和金融战争。最后,日本陷入漫长的停滞。即使如此,美国依然不放松。在日本经济停滞期间,迫使日本实施了进一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日本长期走不出停滞的阴影。  

现在,美国在通过几十年的经济战略以后,将美国市场和美元这两根轨道延伸到了中国经济火车下面。从而在国家博弈中占了先手。我在《选择和崛起》中预测到,美国为了走出危机,为了避免长期的停滞,必然选择保护主义和美元贬值。而受到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就是对美国依赖最深的国家和经济体;受美元贬值最大的就是拥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要实现国际经济的“平衡”,实际上是对中国实施如同当年对日本的经济战争的宣战书。  

用历史和现实将全球化和美国霸权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出口导向是为美国量体裁衣的全球战略,全球化导致经济剥削,导致发展中向底部竞争,导致铁定工资定律。全球化导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性抑制。从历史条件的差别看,像美国在第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大规模出口(出口导向)不再是强国崛起的道路。   

贸易保护主义这个幽灵已经在新世纪的天空中徘徊。中国应当如何因应?  

三.中国崛起动了谁的奶酪?  

我在《选择和崛起》一书中指出,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改变世界权力和实力格局。而历史上所有霸权的挥之不去的永恒忧虑就是新强权的崛起。

“任何新的强国的崛起,必然导致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相对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化。这种权力的再分配必然打破现有权力垄断,改变现有国际格局。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一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相对变化而产生的自然过程。无能你怎么解释,现有强权绝对不会幼稚到无视这种自然过程的程度。任何现有强权都不希望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的崛起,都不愿意改变体现自己利益的现存秩序。在拳击场上,一个选手实力的增加,就是另一个选手实力的相对消减。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另一个国家的相对衰落。近代历史就是强权相替的历史。荷兰取代西班牙,大英帝国取代荷兰,美国取代大英帝国。没有一个强权愿意通过帮助另一个强权的崛起而加速自己的衰落过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理性的强权扶持过挑战者,哪怕这个挑战者是自己的战略盟友。”(《选择和崛起》)  

当代国家的经济竞争,主要是资源-资本-技术的竞争。而中国的成功崛起将从这三个方面动一动美国的奶酪。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美国是拥有3亿人口的大国。3亿人口的国家现在是世界上主要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假如中国成功崛起,中国将成为世界资源的主要需求者。资源的竞争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为了保证美国在21世纪的资源竞争中占据先机,美国从本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的非市场战略,确保美国对主要石油资源(中东和中亚地区)的战略控制(《选择和崛起》)。在这种资源竞争中,所谓的世界市场战略,永远会输于非市场战略。  

从金融上讲,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霸权最害怕的就是其他国家同美国竞争世界资本。假如中国成功崛起而成为世界上同美国竞争资本的净资本输入大国,美国将面临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利息上升,外国资本短缺的问题。  

从技术上讲,假如中国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技术大国,将打破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技术垄断,从而彻底改变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美国通过资本-技术-体制这种三位一体的专政,而谋取垄断利润,实现体制寻租(《选择和崛起》)的经济战略,将被终止。

从这些意义上讲,中国的成功崛起,动的是超级大国的奶酪。所以中国的崛起,不要对超级大国抱幻想。

四.和平崛起,以何为依?  

金融全球化是美国霸权同金融资本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共治。共治符合霸权和金融资本的利益。这种共治导致了霸权和金融资本的相互依赖,导致金融自由化。共治和生产过剩导致金融危机。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必须以拯救金融资本为优先。这种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与中国的合作。   

     因此,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以独立自主为依托。  

和平崛起是依赖强权的善意,还是依赖自己的实力?答案不一样,选择就会不一样。和平是国际政治舞台上非常热门的议题。尼克松曾经讲过,“和平”本身不是目的。“持续的和平”,“符合美国利益的和平”才是美国追求的目标。  

大国崛起不是一个自然过程。世界历史上,崛起和反崛起的冲突导致了许多战争.大英帝国曾经以战争阻止法国对其霸权的挑战,先是7年战争,后是拿破仑战争;大英帝国也以多种方式介入阻止美国崛起的过程,甚至企图分裂美国。在前苏联和中国刚成立时,有些国家也曾经尝试过通过战争来实现打断这两个国家崛起过程的目的。只是当战争失败以后,只有当通过战争获取的边际效益远远低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只有当战争无法获取它希望获取的利益时候,只有当战争无法以他所能承受的成本获取目标利益的时候,它才被迫寻求其他方式。  

战争还是和平的关键不是掌握在霸权手中。它掌握在崛起国家手中。只要这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使任何强加在头上的战争无法达成上述目标,战争就不会产生。无法提高霸权对战争成本的预期,无法使战争的边际成本超过通过战争获得的边际利益,是战争发生的重要原因。美苏在二战后长达40几年的冷战中成功避免了热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彼此的实力让对方对战争的成本预期达到极限—共同毁灭。冷战以后,北约敢于打击并肢解南斯拉夫,美国敢于攻战伊拉克,是因为预期中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预期中的边际效益。  

历史老人告诉我们,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建立在有效阻止战争的前提上,必须有捍卫和平的实力,有捍卫有尊严的符合国家核心利益的和平的能力。这个实力,就是独立自主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和技术体系。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依托在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上,依托在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上。只有独立自主才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坚实平台,才有可能无限提高对手对战争成本的预期。假如一个国家将自己的经济崛起建立在超级大国的市场和货币的基础上,这种经济崛起能否成功最终都取决于别人的善意。国家博弈,善意是短暂的,利益才是永恒的。美国对日本这个多种其羽翼下的盟友,尚且不择手段,何况其他国家乎?  

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全球化对中国挑战看,中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在这种国家博弈和软帝国体系面前,捍卫国家利益。   

    

五.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未来?  

经济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国家的战略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独立。一个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国家,缺少一双托起崛起的翅膀。希望崛起的民族,一定要眼睛向内,走一条独立自主,建立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道路,把对外的依赖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提高国家的实力资源。中国的未来,必须以内源性发展为主。  

中国要坚持毛泽东的独立自主道路。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经济体系,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关于地区,阶层,产业平衡的思想,透彻的指明了经济体系的完整和平衡,与经济独立的关系。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里,没有经济体系的完整就没有经济的独立;而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主!民族产业的支离破碎,外国资本的掠夺式竞争是毛泽东要取消的对象。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还体现在他藐视困难的崇高和浪漫。“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和民族无比自信的人,才有这种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和自豪就是走自己的路敢于创新。这种自信和自豪开创了中国最繁忙的创新时代。没有这种自信就没有今天支撑起中国安全的那些关键技术。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里,没有自暴,自欺,和自弃。没有盲目崇拜别人,没有寄希望于他人。作为伟大战略家的毛泽东知道,寄望于人,最后就是受制于人。  

近代史上的强权都是在内向发展的基础上崛起的。大英帝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美国自1812年战争后的发展战略有两个方面: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外交上的门罗主义。这套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告诉欧洲的霸权,我不管你们欧洲的事,不管你们谁称霸谁做盟主,你也不要干涉美国和美洲的事务。在经济上我不融入大英帝国主导的自由贸易的经济体系;在政治上我不容许你在我的国家和我周围搞代表欧洲列强利益的“颜色革命”。美国用保护主义来保护和扶持自己的产业。由于没有进入大英帝国的国际分工体系,这条发展战略就意味作美国必须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必须建立那些他几乎没有能力建立的产业,必须在“买比造便宜”的情况下坚持自己制造。意味着它必须为了实现经济独立,而“不按经济原则办事(买)”。美国的这条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延续了100多年。直到美国成为世界上实际上最强大的国家。  

前苏联在二战以前也是这样。  

国际交往要有精确的成本风险计算。中国要改变出口导向,不能走金融全球化的道路。中国的崛起,不能走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财富输出的道路。  

六.中国企业怎么办?  

中国必须走内向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中国企业要主要眼睛向内。有人也许要指出,内向发展,中国几乎相当于GDP40%的出口将失去市场,中国将出现生产过剩。所谓生产过剩,是相对于需求而言。而需要决定于分配。中国有13亿人口,广阔的国内市场。只要中国解决了贫富悬殊问题,中国的不断增长的甚至勃发的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增长的就业,不断增长的工资,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公平措施将会为中国创造出无穷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高额的利润。公平带来高利润。公平和效益是一致的。  

保护主义和美元贬值是美国为了防止长期停滞而不得不选择的政策目的(《选择和崛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果断的走内向发展的道路。迅速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中国的出口企业,要开始拓展国内市场,要制定内发展的战略,不能到时候束手无策;拥有许多美元储备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早制定资产风险计划和战略,要制度对冲美元贬值的战略。只有这样,中国,中国的企业,和公民,才能以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走向世界。  

      中国企业必须要正视保护主义的现实,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中国企业要努力保护好国内市场这一大块属于自己的蛋糕。通过转向国内市场和保护国内市场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  

     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投资者,尤其要避免美国的金融陷阱。我在《选择和崛起》一书中解密了美国金融资本的运作方式和必然走向繁荣-破灭的宿命,接露了美国为了捍卫债务霸权必然推动金融泡沫的战略选择,揭露了美元贬值给美国带来的战略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用新一轮泡沫来拯救旧泡沫的原因。中国投资者应当警惕,不要陷入必然破灭的泡沫之中。  

  《选择和崛起》力图通过解密美国金融体系,解释美国政府反危机思路,为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捍卫财富,避免损失的背景和思路。  

   

新作:《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机》人大学出版社出版

邮件: huang.stone@yahoo.com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825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