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马也: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九)

作者:马也   来源:红色文化网  

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九)

马也

2009年2月

1日,日本《读卖新闻》刊出《巴西经济急剧减速》,说巴西资源价格暴跌,矿产公司裁员,汽车销量大减,个人消费萎缩,预计2009年增长率将降至3%。

2日,西班牙《国家报》刊出《危机困扰各国政府》,称欧洲各国由于金融动荡出现社会抗议浪潮。

3日,西班牙《起义报》文章《金融界预测将爆发新的泡沫》,说美国债券市场正在形成泡沫,前景堪忧。

4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澳《月刊》杂志发表《全球金融危机》。文章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中,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主义本来已经名誉扫地。七十年代由于撒切尔、里根的推崇而重新翻身,“披着经济哲学外衣的个人贪欲”“成为经济界的正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原教旨主义、撒切尔主义或者华盛顿共识。在1987年的股市崩盘、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美联储一直盲目相信市场的正确性。现在,格林斯潘也承认,自由市场主义是不正确的。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

    这一后果的始作俑者,就是过去30多年以来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经济政策。

该文主张“将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发展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印度电讯报》报道,全球经济衰退和印度经济放缓,在2008年最后3个月,造成印度全国50万工人失业,劳工局表示,这一数据是在对2581个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后得出的。这三个月印度的失业率达到3.08%,与西方有些国家8-10%的失业率相比并不算高。但是50万工人失业的情况也不可忽略,更不要说失业给他们家庭和用人单位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了,而这些情况并没有被印度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涵盖在内。

6日,美国劳工部公布,去年1月份失业率升至7.6%,为16年来最高。失业人口高达1160万。其中520万得不到失业救济金。

法新社巴黎电,“受经济危机影响,法国极左翼力量复苏,很多人又开始信奉反资本主义理念”。

日本九大电器公司亏损总额达1.9万亿日元。

台湾东森新闻网站报道,全球景气差,不但上班族担心失业,就连伸展台上淘金的名模,现在都被迫酬劳减半。她们甚至愿意走下伸展台,到平面杂志和二线名模抢工作。不过全球前10大顶尖名模的薪水依然高得吓人,其中收入第一名的吉赛儿,年薪高达5000万人民币。

7日,美国国会预算局发表报告称,美国2009财政年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1.2万亿美元,创新的历史记录,财政赤字占整体经济比例也将升至8%以上。

澳大利亚宣布,10多万家中小企业面临破产。

8日,朝鲜《民主朝鲜》报道,朝鲜2008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为10年来最高。

9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金砖四国乐观情绪大降》,认为这显示出“全球经济危机仍在蔓延的最新迹象”。

著名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宣布,全球危机正在蔓延,已经调低22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风险评级。新兴国家中的中国和俄罗斯,首次同时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评级也被调低。

10日,《华尔街日报》发表《发展中国家经济急速下滑》,说新兴经济体自去年年底以来,实际上已经整体陷入收缩,可能在继续萎缩。

台湾《工商时报》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说一项针对“金砖四国”中1800个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国家“信心溃散,意味着全球经济危机仍在扩大中”。

日本《每日新闻》发表《日产公司宣布裁员2万》,称日本汽车产业“全线崩溃”。日本8大汽车企业中5家亏损,12家公司减产总量超过410万辆。

11日,德国《青年世界报》发表《工作岗位的全球性毁灭》,引述国际劳工组织不久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导致陷入‘绝对贫困’境地的人增加了2亿。当前,全世界45%的就业者即14亿人,属于‘在职贫困者’,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12日,法新社报道,“全球经济衰退名单越变越长”。主要受害者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其他也已陷入衰退的国家和地区还有爱尔兰、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瑞典、克罗地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预计不久陷入衰退的有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匈牙利、葡萄牙、丹麦、芬兰、立陶宛、乌克兰、俄罗斯。冰岛将陷入严重衰退。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1月间韩国工作岗位消失10万,青年(15-29岁)失业率逼近8.3%,“‘雇用大乱’成为现实”。

美国新任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年度安全威胁评估报告》,称全球经济危机已成为近期美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危机可能导致世界1/4国家局势不稳,引发破坏性贸易战。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载文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6日开始的日本之行的目的,将是“兜售美国国债”。预计美国国债本年度发行规模将升至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将达到历史最高的1万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刊出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文章,认为奥巴马的新版银行纾困计划注定不起作用、效率低下且不公平。文中援引鲁比尼的看法说,源自美国的资产损失最高达3.6万亿元,其中半数将落至海外。但世界其他地方将进行回击:“随着全球经济从内部塌垮,主权债务、住房贷款和企业债务方面的巨额海外损失,无疑将最终落到美国机构头上,产生可怕后果”。

13日,美国国会通过奥巴马提出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整个计划长达1073页。7870亿美元中的2810亿美元将用于减税,其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支出项目。受到广泛批评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得以保留,但在最终通过时有所软化。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条款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

美国《亚利桑那共和报》15日载文评论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法案,说“我们不应该拿本来就没有的1万亿美元去赌博”,“这个庞大、失控的消费方案只会增加我们已经高不可攀的国债”。这一方案将使美国家庭新增3万美元的债务。美国《自由媒体时报》17日文章标题为《太大,太糟糕》,说“我们负担不起把明天押注到创纪录的1.2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和10万亿美元的国债上”。

《世界新闻报》根据台湾权威调查网站“人力银行”公布的数据报道,2008年台湾毕业的大学生至今仍有45.32%的人尚未找到第一份工作,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高学历事业人口将近40万。此外还有70万以打零工维持生计的“泛失业人口”。总失业人口逼近130万。2009年将继续产生一批“毕业即失业”的高校生。

16日,日本内阁报告说,日本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季度下滑3.3%,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2.7%。日本时事通讯社的报道认为,“外需主导的日本模式破产”。

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月份工业生产同比下降16%,为15年来最大单月跌幅。

香港《南华早报》发表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关于让人民币贬值的讨论也许将被证明是个错误》,认为“应该继续让人民币升值”而不是贬值,贬值“会导致贸易摩擦的加剧”,“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17日,美国联邦监督机构指控得克萨斯州金融家艾伦·斯坦福和他的三家公司,以高利率定期存单为核心,进行大规模诈骗活动。欺诈金额80亿美元。斯坦福曾为奥巴马竞选活动捐款。

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纽约股市主要股指当天暴跌至三个月以来的低点。

日本《读卖新闻》刊登《GDP下降12.7%,日本经济面临严重危机》。

18日,法新社报道,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今年亚洲可能新增加1.4亿贫困的劳工人口。这使该地区贫困劳工比例退回到2004年的水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称,他的州政府将向2万名雇员发出裁员通知书。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发表《奥巴马——一位经济上的单边主义者》,说“谈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聪明人持有的最愚蠢的一种看法,就是美国将因此而失去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与此相反,这场危机提升了美国的相对地位,并暴露了所有潜在竞争者严重得多的弱点”。

经济实力向美国急剧转移,使得奥巴马在道德上已和一个单边主义者无异,并达到一种连里根都想象不到的程度。

······奥巴马政府将使世界充斥着美国发行的国债,甚至使最贫穷的那些国家的资金都流出本国用以购买美国国债。其他国家非但没有抗议这一赤裸裸的单边主义行为,反而鼓励奥巴马这么做。因为他们希望,奥巴马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将推动美国消费者继续购买他们的产品。

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2002年10月以来新低。

德国《时代》周报发表《中国必须付钱》,论述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问题:“美国人无论如何都需要中国人的贷款才能生存下去。而中国人必须把他们的产品卖给美国人才能实现高增长”,“美国人必须能重新借到钱,而中国人必须能把产品卖到美国。因此我们不需要什么二十国峰会、七国峰会,我们需要的是两国峰会。最大的债权人中国必须和最大的债务人美国一起坐下来。目前美国每个人都欠中国4000美元”,“中国人必须应当购买尽可能多的美国债券”,“为全世界承担起责任”。文章还说,中国人习惯于在年景不好的时候靠自己,“因此,迄今为止中国出人意料地没有遭受严重损失走了过来并不奇怪”。

香港《东方日报》刊出《美国要同舟共济,中国须小心提防》,评论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对中国的访问,认为奥巴马提出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靠发行国债,“世界上能够接手的,只有中国、日本和中东石油国家”,日本百病丛生,中东油价暴跌,“惟有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成为奥巴马政府拉拢的对象”:

    美国是软硬兼施,计诱北京,请君入瓮。

    对北京而言,美国国债是包了糖衣的毒药,看上来很美,吃下去却会闹肚子。

    台湾《联合报》消息,台湾经济步入史上最大衰退。

《华尔街日报》报道,东欧经济恶化,可能打击西欧国家银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东欧银行欠西欧银行大约1.3万亿欧元(约合1.635万亿美元)。一些文章把东欧经济的恶化称为金融风暴的第二波。

     20日,美国出现银行可能被国有化的传闻。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私有制银行系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财政部发言人重申财长盖特纳的话说,美国政府将“确保金融系统被私有机构拥有和管理”。美国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主席多德接受彭博电视台参访时也表示,“我一点不欢迎”银行国有化。

22日,美国《俄勒冈人报》报道,美国去年倒闭银行25家。截至2009年2月,新倒闭14家。

23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收盘下跌至7114.18点,为1997年5月7日以来最低;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743.33点,跌幅3.5%,为1997年4月11日以来最低。受美股拖累,亚太和欧洲股市24日大幅跳水。

24日,《纽约时报》刊出《东欧衰退引发风险》,说东欧国家采纳美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现在“繁荣即将终结”,“东欧已经成为欧洲版本的次贷市场”。拉脱维亚联合政府成为冰岛之后第二个垮掉的欧洲政府,主权信用降至垃圾级。塞尔维亚再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求救信号。

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警惕美国正在成为全球资金的黑洞》,说美元黑洞现象去年9月出现,目前第二波——美欧“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赖账高潮”——正在到来。“美国人给自己挖了一个大黑洞。可怕的是,他们正在把全世界的资金往自己这个黑洞中填。更可怕的是,当这一黑洞还远未见底时,有可能新兴国家的资金已被吸干,一个接一个地走向经济崩溃的边缘。”

26日,奥巴马在白宫记者招待会公布,他将向国会提交2010年财政年度总额为3.6万亿美元的预算方案。其中包括为未来18个月内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拨款2000亿美元,包括为医疗卫生改革拨款6300亿美元作为今后10年的基金,包括在必要情况下拨出2500亿美元以拯救金融业(不包括此前已经承诺的7000多亿美元)。

美国《洛杉矶时报》27日发表《奥巴马的预算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说“自约翰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还没有哪位总统采取行动,以如此的紧迫感、在如此多的领域、如此大地扩大政府作用”。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新闻发布会公布: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亏损262亿美元,为整个行业25年来最大季亏;“问题银行”数量上升至252家,达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大约100家银行将在2009年破产。

27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说,政府持有花旗银行普通股的数量将达到76.92亿股,占花旗全部普通股的36%,事实上成为第一大股东。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上等于对花旗实行了国有化。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份报告说,美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6.2%。这一降幅远大于原来估计的3.8%和分析人士预期的5.4%。这是26年来美国经济最大季度降幅。驱动美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均大幅下降。数据显示,约占GDP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开支下降4.3%,为1980年以来最大单季降幅。

受这一消息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下挫199.15点,跌至7062.93点,为1997年以来最低水平。

美国《外交》双月刊1/2月号刊出前财政部副部长罗杰·奥尔特曼《2008年的大崩溃——西方的地缘政治挫折》,认为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为75年来“最可怕的一次”,“华盛顿和欧洲政府将不再具备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所需的资源和经济信誉”:

    此次灾难为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模式蒙上了一层阴云。金融系统已经崩溃;管理体制明显未能约束普遍存在的违规和腐败行为,如今,为了谋求稳定,美国政府和一些欧洲政府违背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金融部门国有化。世界许多国家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大转弯,即将进入国家作用增强、私营部门作用削弱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乃至美式民主的魅力在不断减退。美国还算幸运,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奥巴马当选总统给了人们希望,但2008年的大崩溃还是会让全世界脱离单极体系。

爱沙尼亚中央银行官员表示,该国2008年GDP和外债均为150亿欧元,内需下降,房地产增长停滞,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警告说,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可能面临冰岛的命运。

日本《呼声》2月号发表国际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已经无法复苏的美国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不是一瞬间衰落的,而是50年间一点一点在衰落。就和当年的英国一样,美国也已经走上衰退之路。

现在美国的宣传策略就是多印美元。但这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复苏迹象。钞票印得越多,美元就越不会表现出人们所希望的样子。

受美国衰退的影响,美元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终结。

日本《世界》月刊2月号刊出《金融危机凸现日本经济的危机与机遇》,认为日、美、欧力图摆脱二十一世纪初的IT泡沫的金融政策“完全破产”。日本并非受害者,与欧美同样是危机制造者。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584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