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重建全球金融秩序必须彻底反思浮动汇率

作者:向松祚   来源:红色文化网  

重建全球金融秩序必须彻底反思浮动汇率

文/向松祚

(本文发表于《领导者》(双月刊)2009/2月号,总第26期)

此次百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何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无经济学家对此机制进行仔细分析。

经济学作为致力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科学,对于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几个重要现象,却一直没有给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今天要讨论治理全球金融动荡,必需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国际储备货币增加量或增长速度远远超越真实GDP的增长速度?第二、为什么衍生金融交易特别是外汇市场的衍生金融交易发展如此迅猛、交易量早就是庞大的天文数字?它们与人类真实财富的创造究竟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帮助?第三、为什么金融危机如此频繁的发生?找不到答案,如何奢谈重建稳定。

麦金龙(Ronald,I.Mckinnon)教授在他的多部著作里,深刻指出了浮动汇率的危害,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说: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一致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浮动汇率体系大幅度提高了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我认为麦金龙假说是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启发力的理论。但他也没有详细论证浮动汇率为什么和怎样增加了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

笔者提出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麦金龙假说的主要前提。

要论证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可以先看两个事实。A、全球的贸易,汇率、金融交易的计价和结算都是美元;目前美元大约占全球贸易结算货币的67%,金融结算货币的75%,也是外汇市场主要的干预货币。1970年代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1999年欧元诞生后,美元比例相应下降了一些。B、全球没有哪一个中央银行和政府能够允许本国的汇率完全不受控制,个人和企业的投资者也不能无视汇率的波动。从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根据简单的经济学逻辑甚至常识,可以推出两个重要结论:

首先,外汇买卖使全球美元需求急剧增加。全球对美元的需求量、也就是储备量会急剧上升,美元储备货币的发行也会跟着急剧上升。这是从事实A推断出来的,既然全球的外汇买卖、债券买卖、商品贸易都主要以美元计价,各国政府、数之不尽的公司和个人都要参与到外汇市场中,或者干预汇价,或者套期保值,或者投机买卖。无论哪一项活动,都需要增加美元资金。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出发来说明此推论。譬如,一家企业之前生活在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不需要任何套期保值,一旦开始搞浮动汇率,需要进行套期保值,由于外汇市场的主要买卖货币或计价货币是美元,这个企业要进行套期保值就需要购买美元。它到哪里去购买美元呢?自然是到银行。然而,之前同样生活在完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银行也没有美元,那么银行就必须到国际外汇市场上去买美元。一层一层推上去,最终就需要美联储增加美元的发行量。企业、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假若一个国家之前完全不需要干预外汇市场,储备中没有任何美元资产,现在突然需要干预外汇市场,到哪里去买美元呢?也必须到国际外汇市场去买,一层一层买卖下去,最后也是要美联储增加美元发行量。

其次,汇率越动荡,全世界需要的美元就越多。中央银行要干预汇率,要力求汇率稳定,必须手头拥有大量的美元。这是从B事实推出的结论。“美元悖论”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自2002年以来,相对一篮子货币,美元贬值已超过25%。然而,纵然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各国所累积的美元储备资产却几乎直线攀升,不断创出天文数字般记录。仅2001年-2007年,日本和中国净增加的外汇储备就高达1.8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累积速度尤其令人震惊: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相应地,美国国债数量屡创新高,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弱势美元”或“贬值美元”与美元储备货币和美元资产的急剧增加,形成最强烈的对照,笔者称之为“美元悖论”。除美国外,每一个国家对汇率的波动都怕的要死,即使是一个贸易顺差,经济增长和稳健的国家也要储存大量的美元,以防范本币受到攻击,贬值而引发通缩。

正是这两个原因,现在不受约束的美元体制+浮动汇率制成为了整个人类的枷锁,像“西西弗斯神话”一样。上帝惩罚西西弗斯将一块悬崖边的巨石推上山顶,结果越推石头越重,越推越重,永远也不可能推上去。美国之外的国家之处境,很像西西弗斯:美元越泛滥,全球汇率就越动荡;汇率越动荡,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多。积累的美元越多,越担心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越担心本国货币升值,就越发要多购买美元来阻止本币升值,手中积累的美元就越多。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一个了结。

1968年,美国国会考虑抛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采取浮动汇率体系,邀请多名经济学大师去作证,包括弗里德曼和蒙代尔。弗里德曼和蒙代尔的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弗里德曼说只要各国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任其自由浮动,全球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将是零!蒙代尔说:人类经济体系要能够运行,各国政府就不可能不管外汇市场,不可能不干预外汇市场以尽可能稳定汇率,如此以来,汇率越浮动,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大。蒙代尔当时明确推测:一旦搞浮动汇率,全球美元储备将天文数字般增长。大师之见,确是不凡!数十年的历史证明弗里德曼错得实在离谱。

笔者必须强调,“浮动汇率制”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也成为其无节制发行美元的理由。所以,美国才不遗余力向全球推销“浮动汇率制”。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认识到取消美元的黄金约束,实施浮动汇率,才是对美国最有利的货币体系。1975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下属之国际汇率和支付委员会主席罗斯一语道破天机:“浮动汇率能更好地为美国服务。”好处在于:

第一、可以使铸币税急剧增长。近日全球接近6.2万亿的储备资产,美元资产占近70%。美国由此获得巨额的铸币税。

第二、美元储备资产以天文数字剧增,极大地拓展了美国资本的规模、广度和深度。今日美国资本市场绝对主导全球。相应地,美国投资银行基本垄断了全球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行、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风险基金等数之不尽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构成了最强大的金融势力,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全球的金融业,占据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最高端。

第三、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浮动汇率体系加上巨额投机资本,汇率成为各国货币政策之主导变量,而各国汇率之波动,相当程度上操纵于美联储和财政部之手(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传统经济学之见解认为,固定汇率束缚了各国央行的手脚,取消了各国货币政策之独立性。只有采取浮动汇率,各国才能拥有独立性。此论点大错特错。20世纪最极端主张浮动汇率的是以弗里德曼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芝加哥货币学派。弗里德曼发表于1950年的《支持浮动汇率》一文,还成为他最引以为豪的学术成就之一。悲哀的是,这一论点成为了中国许多经济学家支持放弃固定汇率制的依据。

必须要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全球的货币和金融。人类历史上经济快速增长,完全改变世界格局的时期有三个:一是美国内战结束后到一战(1865-1914),英国繁荣,美国崛起,法国、俄国、德国、日本都是那个时候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二是二战后到70年代(1945-1971),美国成为大国,英国相对衰落、日德再次崛起,亚洲四小龙飞速发展;第三个就是过去30年中国的崛起。这三个时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快速增长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实行固定汇率制。不知道那些主张浮动汇率的学者如何解释上述重大历史现象。

浮动汇率制最大的弊端是增加了人们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增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就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要稳定汇率,各国政府就应该大力合作,共同创立新的国际同伙交换机构。同时,还应采取什么方式限制那些不从事生产活动,纯属投机的货币交易行为。”一个企业家辛苦一年消减20%管理成本,可能因为汇率的波动,而得不到任何回报。浮动汇率之害,本质上就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交易费用,包括决策成本、风险、不确定性、预期、签约履约成本、外汇掉期、套期保值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是全球领袖美国犯的一个大错。

从最基本的理论上说,浮动汇率的逻辑要推到底,就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货币,然后相互浮动,那么全球将必须有60多亿种货币,汇率有多少是一个极其头痛的天文数字吧!固定汇率的逻辑推到底,是整个人类经济体系使用一个货币。孰是孰非,高明之士自有公论。笔者深信人类终究会抛弃浮动汇率,并最终走向全球单一货币。因为在汇率极度动荡的时代,类似目前这样的全球金融危机必将经常爆发。当然,全球单一货币之路,在国家利益至上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看来,似乎是遥不可及。

要应对眼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笔者在此提一个针对美国而言的可行建议。美国要挽救金融体系,要刺激本国经济,需要大量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美国政府需要大量增发国债是肯定的。美国希望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譬如中国、日本、海湾国家,等等,参与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因为美国国内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已经没有能力吸收如此大量的国债了,剩下两个渠道可以依赖,一是其他国家购买,一是美联储买。美联储购买国债,必然造成严重通胀预期,所以美国政府希望其他国家购买美国国债,特别是日本和中国。最近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和英国期间,记者就中国是否增加购买美国国债问题,多次向温家宝总理提问,可见全世界非常关心这个问题。笔者建议:中国可以承诺不抛售美国国债,甚至增加购买美国国债,但条件是:

(1)美国必须放弃“鞭打中国“的政策,不要再强压人民币升值;(2)美国必须对中国金融企业对等开放美国的市场;(3)美国必须放宽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4)美国不要对中国资本去购买美国高科技和金融企业股权设置诸多限制。

(相关简介:向松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此文根据作者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治理全球金融动荡”研讨会上的发言编辑而成)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514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