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向松祚:美元霸权制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作者:向松祚   来源:红色文化网  

向松祚:美元霸权制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作者:向松祚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那就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1971年,全球没有出现过什么金融危机,只有几次小规模的汇率危机。然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范围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平均每三年就要爆发一次。麦金龙称这个异常鲜明的对比是“最值得经济学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之谜”。我认为答案的核心就是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年多,全球都在讨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也看到许多分析和评论,但多数都很肤浅,没抓住事件的本质。上个月23-25日,我到纽约去参加了重建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一个大型国际会议。全球几乎所有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顶级学者都去了,蒙代尔、麦金农,以及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管都在,但非常遗憾,大家对全球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制度根源却讨论甚少。但我认为探讨还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然而,对所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我们必须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一切成为可能?

反思金融危机,要追到制度层面

南方都市报: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大家都在反思问题出在哪,但您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识不同,你认为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体制和浮动汇率制才是罪魁祸首。

向松祚: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年多,全球都在讨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也看到许多分析和评论,但多数都很肤浅,没抓住事件的本质。上个月23-25日,我到纽约去参加了重建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一个大型国际会议。全球几乎所有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顶级学者都去了,蒙代尔、麦金农,以及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管都在,但非常遗憾,大家对全球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制度根源却讨论甚少。

南方都市报:对于危机的原因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向松祚:这个没错,但我认为探讨还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比如:次级贷款的泛滥和贷款标准的恶意降低;衍生金融交易过度发展和缺乏监管;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内在约束机制,将大量按揭贷款资产评为AAA级,误导投资者;金融机构杠杆比例过高;金融机构资产和债务期严重错配(以短期债务来发放长期贷款和购买长期资产);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华尔街盈利模式存在问题;所谓抛空等金融创新加剧市场动荡等。然而,对所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我们必须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一切成为可能?

南方都市报:要追到更深层面的制度层面来?

向松祚:对,所有这些技术层面的弊端,其实都是全球金融制度安排内在缺陷的结果。制度层面的原因有四个:(1)所谓“华盛顿共识”导致许多国家不顾本国需要和监管能力,实施金融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导致短期债务急剧增加和国际投机资金到处冲击各国金融体系,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巨大弊端;(2)美国首创的股权激励机制导致企业高管片面追求短期盈利和不惜一切手段推高股价;(3)美联储2002-2003年的错误货币政策(连续降息)直接导致信用泡沫和资产价格泡沫、埋下了祸根;(4)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其中的核心是美元本位体制和浮动汇率体系,这个霸权货币体系的本质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的错误买单。

南方都市报:这种论断的根据何在?

向松祚:所有的金融经济危机,比如1929年华尔街的崩溃和随后1930年代的大萧条,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著名的滞胀、1980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初期的美国储贷机构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直到目前席卷全球的史无前例的空前金融危机,若仔细分析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货币体系、货币政策出了问题。

南方都市报:都是由于相同的原因导致的?

向松祚:对,分析每次金融危机,我们要看到它们的不同点,但作为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不同现象之间的相同点。上述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和传导机制都有共性。从马克思到熊彼特再到金德尔伯格,许多经济学大师都发现,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都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正循环过程:从繁荣、过度繁荣、疯狂直至崩溃,然后转入负循环过程:那就是资产价格崩溃、通货紧缩、经济衰退、萧条、然后再缓慢复苏。这两个过程是怎么产生的?起点是什么?我们仔细研究每次金融危机,发现每一次金融危机在第一个阶段即正循环出现之前,毫无例外都有一个信用宽松或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的过程。崩溃是怎样开始的?即负循环是如何开始的?毫无例外都是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开始的。资产泡沫可能是股市、房地产市场泡沫,也可能是其他资产出现泡沫。

经济体系一旦进入正循环和负循环过程,即使政府采取各种政策行动来试图阻止资产价格泡沫的恶化和泡沫的破灭,实际上却往往无能为力。比如美国政府尤其是美联储在2005年开始发现资产出现泡沫之后,连续17次加息,从1%一路加到5.25%,中国同样如此,2005年下半年尤其是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房市开始疯狂上涨,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降温。能控制住吗?不行。资产价格泡沫最终是自己冲到一个无法维持的高度,随着人们预期的改变而轰然崩溃。政府能够阻止资产价格持续下降吗?同样不能。美联储过去一年多来所采取的所有措施,就是希望挽狂澜于既倒,防止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持续崩溃,至今也没有做到。资产价格一定要下滑到一个底部才能企稳。底部在哪里?以今天人们的智慧,还不足以预测。不是说政府干预没有作用,但作用真的有限。

所以,要寻求金融危机的根源,要先弄清楚货币政策、货币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否认,货币制度的安排是人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它虽是无形的,但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古典经济学大师李嘉图说过:“货币政策就像路灯一样,只有坏了时人们才明白其重要性。”

为了论证上述重要结论,我可以举很多历史上的重要例子。当然最经典的就是1929年华尔街的股市疯狂和最后的崩盘。华尔街股市的疯狂大约是从1926年6月开始,到1929年10月,40个月的时间内华尔街的股市从110点涨到了380点,涨了两倍多。以时间区间计算的这个涨幅,到目前为止,在美国股市历史上依然是空前绝后的。这个疯狂是怎么开始的?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解释,比如说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好,GDP增长快,通胀率很低,公司利润和收入增长都很快,当时美国企业界出现大规模公司的兼并整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公司,譬如斯隆管理的通用汽车。这些原因可能都是股市疯涨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美国1926-1929年股市疯涨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美联储刻意降低和维持低利率,尤其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纽约联储刻意长期维持较低利率。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目前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2002-2003年格林斯潘的美联储长期维持低利率(维持1%长达14个月)。

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南方都市报:纽约联储当时为何刻意降低利率和维持低利率?

向松祚:这是20世纪国际货币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知道,19世纪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实际上主要操控在大英帝国手上(其代言人是英格兰银行)。英镑是19世纪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是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的主要货币,是国际资产交易、对外投资、证券买卖的计价单位,是随时可以与黄金兑换的硬通货(尽管几次战争时期,英国暂时中止了英镑与黄金的额兑换)。与此相伴随,英国公司主宰了国际金融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外汇交易商)。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19世纪是英镑世纪,是某种程度的英镑本位制。

一战摧毁了金本位制,自然就摧毁了英镑本位制。为了挽救英镑,恢复大英帝国的荣耀,恢复英镑的国际地位,挽救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统治阶级一致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英镑与黄金的兑换,即恢复金本位制。然而,当时世界的黄金储备份额美国已大大超过英国,经过了一战的英国,财政赤字急剧增加,通货膨胀相当严重,回复金本位制虽有可能,却需要大幅度下调英镑和黄金的比价。

政治家通常不听从学者的劝告。凯恩斯当时反对英国回归金本位制,主张当时英国的首要目标是维持就业,这样利率就不能太高,但凯恩斯的建议并未被当权者采纳。还有人建议英国先提高黄金的价格再回复金本位制。然而,以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和财政大臣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坚决主张恢复金本位制,而且强烈主张按照战前的汇率平价恢复。1925年4月28日,丘吉尔在议会郑重宣布,英国依照战前汇率平价1英镑=4.86美元恢复金本位制。为了支持英国返回金本位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英格兰银行提供2亿美元贷款,摩根财团向英国财政部提供1亿美元贷款,目的是为了帮助英国政府对付可能发生的对英镑的投机性冲击。当时英镑兑美元的市场均衡汇率大约是1英镑=4.40美元左右(依照两国价格水平计算,即按照某种购买力平价估算),依照1英镑=4.86美元的战前平价恢复金本位制,意味着英镑汇率至少高估10%.英、美货币当局为了防止英镑贬值预期导致对英镑的巨大投机压力,大幅度提高伦敦和纽约两大资本市场之利差,以防止资本从英国外逃,或努力促进资本流入英国,以此支持英镑的高汇价。

采取如此极端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干预政策,实际上是公然与真实经济和市场力量直接唱对台戏,尤其是人为地压低美国资本市场之利率,提高伦敦资本市场之利率,终于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首先,英国的高汇率、高利率极大地损害了英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了英国经济严重衰退和通货紧缩,英伦各地罢工频频,怨声载道。其次,纽约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低利率,大大刺激人们肆意借钱投资或投机,直接催生了华尔街股市的惊天泡沫,埋下了华尔街股市最终崩溃和经济大萧条的种子。而大英帝国最终也没能守住金本位制。1931年9月21日,国内通货收缩和失业压力迫使英国逃离金本位制,英镑随之大幅贬值,从而触发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货币贬值浪潮。世界各国竞相逃离金本位制和通货收缩的桎梏,汇率贬值此伏彼起,所谓“以邻为壑竞相贬值之汇率政策”应运而生。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一项著名的贸易法案,即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贸易法案,宣布一次性提高进口关税30%,其他国家随即竞相报复,国际贸易急剧萎缩50%.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后果异常,它直接催生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南方都市报:难道当时各国没有认识到这种汇率政策的危害,没有进行过一些协调?

向松祚:认识到了。1933年,主要大国齐聚伦敦召开国际货币和经济会议,主题是稳定世界货币和削减关税。关键是美国的态度。当时英镑已经贬值,币值高估且依然维持金本位制的大国就是美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的希望是美国不要贬值,以此为基础稳定国际货币。罗斯福总统不同意,他拒绝出席伦敦会议。他不愿意美国为此付出通货收缩之代价。结果伦敦会议破产。罗斯福将美元贬值15%,将黄金兑美元的价格上调。美元贬值让法国法郎处于风口浪尖,随时面临贬值。果然,法国拼命维持金本位制到1936年夏天,不得不抛弃金本位制并将法郎大幅度贬值。紧接着,英国、法国、美国签订《三国协定》,主要条款由美国提出,实质是完全抛弃金本位制,允许各国调节汇率,不过变动汇率之前要通告其他国家并获得同意或默许,目的是避免竞相贬值。美国总统罗斯福、财长摩根索和他们的经济顾问已经非常清楚: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角已经不是黄金了,而是美元。

南方都市报:美元本位制正式形成,实际上是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议。

向松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1914年开门营业的第一天,实际上就是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了,只不过她那时还没有充分意识和运用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当时美国经济之规模,已经超过英、德、法(分列后三位)三国之总和。一战的炮火昭示着美元本位制已浮出水面了。战争的炮火将欧洲大量黄金储备资产送到美国这个“安全的天堂”。面对滚滚而来的巨量黄金,年轻的美联储不知所措。她有时任由黄金储备流入相应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美元供应量),有时却又拒绝将黄金资产货币化,由此造成美国国内价格水平大幅波动。正是处于对美联储货币管理能力的不信任,经济学家凯恩斯才强烈反对英国恢复金本位制,采取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协议不过是美元本位制的正式加冕礼,就是人们熟知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而在这之前美元已是国王了。

不受约束的美元体制+浮动汇率制成了世界的枷锁

南方都市报: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意味着什么?

向松祚:美元取得“准黄金”的地位,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支付手段、结算工具、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外汇市场干预货币,美国可以靠发行美元,获取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任何一个掌管货币发行权的政府,在一定的限度内,都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获取真实财富。当然,一般的主权国家政府,其货币不是国际流通货币,流通量有限,滥发货币的能力有限,征收通货膨胀税的能力有限。美国不一样,它是全球霸权,美元全球流通,全世界都接受。所以在相当的限度内,美国可以通过滥发美元向全世界人民征税。也就是说美国可以转嫁危机,让全球人为其财政赤字买单。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发行还是受到约束的。因为按照条款,其他国家手头的美元可以按照固定的价格(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兑换成黄金。若美国乱搞,发行美元太多,其他国家就可能失去对美元的信用,将美元拿到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黄金储备的下降会约束美元的发行。但遗憾的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国总统尼克松颠覆了。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不再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公开单方面践踏国际协议。他以指责“投机者也已发动对美元的全面战争”为名,命令美国财政部长:“暂时终止美元与黄金或其他储备资产之兑换,除非要求兑换的数量和条件符合货币稳定和美国的最高利益……”

南方都市报:当时尼克松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是?

向松祚:源于美国对自己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约束不够。先是朝鲜战争,接着是14年的越南战争,约翰逊总统大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美国财政赤字连年扩大,被迫开始大量发行美元来弥补赤字。到1968年,美国官方的黄金储备已经大幅减少,由1945年的7亿盎司(21770吨)下降到2.96亿盎司(约合9200吨)。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仅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15.5%.当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减少,发行的美元大量增多,市场上就出现美元大幅贬值、金价上升的预期。1971年7月,美元危机再次来临,尽管美国尝试用黄金价格的双轨制来解决危机,但8月初金融市场上盛传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大量美元兑换美国政府储备黄金的消息,让美国深刻感受到:必须要尽快为美元寻找到更适合发展的出路,避免类似的危机严重威胁美元的生命和美国的金融安全。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标明纯粹美元霸权的正式形成,开启了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度,美元的发行再也不受任何约束,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来保证美元在全球的“价值”。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那就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1971年,全球没有出现过什么金融危机,只有几次小规模的汇率危机,欧洲、美国、日本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然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范围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平均每三年就要爆发一次。许多学者做过统计分析,自1971年至今,全球出现过110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相应地,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真实经济增长却远远低于1944-1971年。麦金龙称这个异常鲜明的对比是“最值得经济学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之谜”。我认为答案的核心就是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

南方都市报:接下来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和拉美债务危机。

向松祚:1972年美国选举时,美联储主席是阿瑟伯恩斯(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格林斯潘的老师,也是弗里德曼的老师)。他当时大量放松货币,以支持尼克松当选。这是美联储历史上的一个大污点。正是当时的货币政策出了问题,加上当时的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猛涨,美国的石油公司赚了大钱。但当时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通胀高企,没人愿意投资。于是石油美元经过美国、英国、日本和欧洲银行(主要是美国银行)转手,借给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被戏称为MBA贷款,MBA分别代表Mexico,Brazil,Argentina)。大量低利率的贷款滚滚流入,冲昏了拉美国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头脑,他们真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随意花钱、挥霍无度,许多项目完全没有基本的可行性论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银行家集团,则是另外一把算盘:贷款都由拉美国家政府担保,投资项目皆是能源、基础设施等等国家命脉产业。假若拉美国家最后无法偿还贷款,美国银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管那些国家所有的支柱产业和金融机构。正如花旗银行前主席瑞斯顿(WalterWriston)所说:“国家不会破产!”在大量滚滚而来的国际资金诱惑下,拉美那些国家完全丧失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约束,国内信用极度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异常严重,最终付出了全面金融经济危机的惨痛代价。我们又一次看到: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国际货币体系和本国货币政策(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和对投机资金的管理)出了大问题。

南方都市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同样如此?

向松祚: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亚洲的一些国家像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受美国和国际基金组织的“劝告”开放资本账户,搞所谓的金融自由化。接下来就是大量的国际投机资金进来,这些国家的工业和制造业根本没有能力接受这么多的资金,这些资金最后都进入了房地产和股市。当时四国出现问题,毫无例外都是在两三年前出现房市和股市泡沫,最终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出口大量逆差,这些国家没有能力归还外债,然后就是货币贬值,印尼贬了80%,韩国、泰国都贬了60%.马来西亚贬得比较少,40%.他们的总理马哈蒂尔比较有魄力,马上实行金融管制。

我们回头再来看2005年到今天的中国金融危机,原因就在于人民币升值,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同一个故事。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导致严重的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同时又严重放松了对热钱的监管。热钱进来、货币量增长、信用宽松、股市泡沫、房市泡沫,这些都是何曾相似啊!中国股市从2005年到2007年的涨幅是人类历史的记录。但是,短期的兴奋必然导致整个机体萎靡不振,最后就是崩溃。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危机故事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人民币升值的第二个危害就是伤害了中国的出口,2006年中国的人民币已经升值7%,2007年已经超过10%.但很悲哀的是,到2008年我们还在加速人民币升值。这是“雪上加霜”。“雪”是中国自己下的,中国自己的问题是“雪”,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弱仅仅是“霜”。

所以说,不受约束的美元本位体制和浮动汇率体系实际上造成了全球的“滔天洪水”。当前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是真实财富规模的数十倍,两者之间已经严重失衡。衍生金融产品是虚拟经济的最典型表现,它们的恶性膨胀与人类真实财富没有任何关系,却极大地增加了人类整体经济体系的风险。现在金融衍生品的总值已经超过了600万亿美元,最高达到680亿美元,而全球的GDP也才58万亿美元。根本原因就是美元早已经不是根据黄金储备和实物生产的数量来决定了,美元与黄金、真实财富生产已经脱钩,美元可以生美元和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资产,产生过度的虚拟经济。中国自己不适当的汇率升值政策和放松对投机资金的管制,让国际投机资金的“滔天洪水”终于扰乱了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

必须强调一点的是: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制增加的内在机制,它促使全世界的货币供应量无限制放大。从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到今天,全球基础货币量是数百倍的增加,1971年只有381亿美元,而今天已经超过了6.2万亿美元。

南方都市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就是为何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

向松祚:麦金龙在他的多部著作里,深刻指出了浮动汇率的危害,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说: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一致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浮动汇率体系大幅度提高了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我认为麦金龙假说是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启发力的理论。但他也没有详细论证浮动汇率为什么和怎样增加了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我提出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麦金龙假说的主要前提。

要论证浮动汇率体系是一个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内在机制,我们先来看两个事实。A,全球的贸易,汇率、金融交易的计价和结算都是美元;目前美元占全球贸易结算大约67%,金融结算大约75%,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则主要是美元。B,全球没有哪一个中央银行和政府能够允许本国的汇率完全不受控制,个人和企业的投资者也不能无视汇率的波动。从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根据简单的经济学逻辑甚至常识,我们很容易能够推出几个重要结论:

首先,外汇买卖使全球美元需求急剧增加。全球对美元的需求量、也就是储备量会急剧上升,美元储备货币的发行也会跟着急剧上升。这是从事实A推断出来的,既然全球的外汇买卖、债券买卖、贸易都主要以美元计价,各国政府、数之不尽的公司和个人都要参与到外汇市场,或者干预汇价,或者套期保值,或者投机买卖。无论哪一项活动,都需要增加美元资金,这需要美联储增加美元发行量。

其次,汇率越动荡,全世界需要的美元就越多。中央银行要干预汇率,要力求汇率稳定,必须手头拥有大量的美元。这是从B事实推出的结论。“美元悖论”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自2002年以来,相对一篮子货币,美元贬值已超过25%.然而,纵然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各国所累积的美元储备资产却几乎直线攀升,不断创出天文数字般记录。仅2001年-2007年,日本和中国净增加的外汇储备就高达1.8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累积速度尤其令人震惊: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相应地,美国国债数量屡创新高,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弱势美元”或“贬值美元”与美元储备货币和美元资产的急剧增加,形成最强烈的对照。

正是这两个原因,现在不受约束的美元体制+浮动汇率制成为了整个人类的枷锁,像“西西弗斯神话”一样。上帝惩罚西西弗斯将一块悬崖边的巨石推上山顶,结果越推石头越重,越推越重,永远也不可能推上去。美国之外的国家之处境,很像西西弗斯:美元越泛滥,全球汇率就越动荡;汇率越动荡,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多。积累的美元越多,越担心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越担心本国货币升值,就越发要多购买美元来阻止本币升值,手中积累的美元就越多。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一个了结。

1968年,美国国会考虑抛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采取浮动汇率体系,邀请多名经济学大师去作证,包括弗里德曼和蒙代尔。弗里德曼和蒙代尔的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弗里德曼说只要各国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任其自由浮动,全球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将是零!蒙代尔说:人类经济体系要能够运行,各国政府就不可能不管外汇市场,不可能不干预外汇市场以尽可能稳定汇率,如此以来,汇率越浮动,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大。蒙代尔当时明确推测:一旦搞浮动汇率,全球美元储备将天文数字般增长。大师之见,确是不凡!数十年的历史证明弗里德曼错得实在离谱。

南方都市报:这是这个原因,浮动汇率制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成为其无节制发行美元的理由,于是我们也看到美国不遗余力向全球推销“浮动汇率制”。

向松祚: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认识到取消美元的黄金约束,实施浮动汇率,才是对美国最有利的货币体系。1975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下属之国际汇率和支付委员会主席罗斯一语道破天机:“浮动汇率能更好地为美国服务。”

第一,可以使铸币税急剧增长。近日全球接近6.2万亿的储备资产,美元资产占近70%。美国由此获得巨额的铸币税(事实上的铸币税收入比这个数字还要高很多)。

第二,美元储备资产以天文数字剧增,极大地拓展了美国资本的规模、广度和深度。今日美国资本市场绝对主导全球。相应地,美国投资银行基本垄断了全球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行、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风险基金等数之不尽的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构成了最强大的金融势力,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全球的金融业,占据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最高端。

第三,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具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浮动汇率体系加上巨量投机资本,汇率成为各国货币政策之主导变量,而各国汇率之波动,相当程度上操纵于美联储和财政部之手(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传统经济学之见解认为,固定汇率束缚了各国央行的手脚,取消了各国货币政策之独立性。只有采取浮动汇率,各国才能拥有独立性。此论点大错特错。20世纪主张浮动汇率的大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费雪、弗里德曼、梅泽等,最极端的是以弗里德曼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芝加哥货币学派。弗里德曼发表于1950年的《支持浮动汇率》一文,还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学术成就之一。悲哀的是,这一论点成为了中国许多经济学家支持放弃固定汇率制的依据。

我们看全球的货币和金融,必须要有一种大历史的视角。人类历史上经济快速增长,完全改变世界格局的时期有三个:一是美国内战结束后到一战(1865-1914),英国繁荣,美国崛起,法国、俄国、德国、日本都是那个时候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二是二战后到70年代(1945-1971),美国成为大国,英国相对衰落、日德再次崛起,亚洲四小龙飞速发展;第三个就是过去30年中国的崛起。这三个时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快速增长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实行固定汇率制。我不知道那些肤浅主张浮动汇率的学者如何解释上述重大历史现象。

浮动汇率制最大的弊端是增加了人们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增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就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要稳定汇率,各国政府就应该大力合作,共同创立新的国际同伙交换机构。同时,还应采取什么方式限制那些不从事生产活动,纯属投机的货币交易行为。”一个企业家辛苦一年消减20%管理成本,可能因为汇率的波动,而得不到任何回报。浮动汇率之害,本质上就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交易费用,包括决策成本、风险、不确定性、预期、签约履约成本、外汇掉期、套期保值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是整个人类犯的一个大错。

从最基本理论上说,浮动汇率的逻辑要推到底,就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货币,然后相互浮动,那么全球将必须有60多亿种货币,汇率有多少是一个极其头痛的天文数字吧!固定汇率的逻辑推到底,是整个人类经济体系使用一个货币。孰是孰非,高明之士自有公论。我深信人类终究会抛弃浮动汇率,并最终走向全球单一货币。而在一个汇率极度动荡的时代,类似目前这样的全球金融危机必将经常爆发。

向松祚著名经济学家

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欧元之父”、国际宏观经济学奠基人、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杰出校友,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的创始人之一。

早期著作:《存亡之秋》、《市场经济新观念》、《市场经济新体制》、《金融危机与国家利益》。作品曾获吴玉章奖、中国图书奖、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奖。2003年翻译出版六卷本《蒙代尔经济学文集》。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513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