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宋鸿兵:何为优质货币?

作者:宋鸿兵   来源:红色文化网  

宋鸿兵:何为优质货币?

2008年08月29日  环球财经

任何一种能够实现“财富储藏”功能的优质货币,前提必须是商品。任何脱离这一历史铁律的货币,最终都难逃不断贬值的下场

  □ 宋鸿兵/文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究竟是该升值,还是贬值的争论不绝于耳。但是,大家实际上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本来应该是越稳定越好。升值也好,贬值也罢,问题的核心是货币应该“保值”。换句话说,货币必须拥有内在的价值锚。

  货币四大功能

  当人们谈到要拥有财富时,他们实际上是希望拥有别人的劳动产品或服务。当人们希望获得货币时,其实是要拥有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得到所需要产品或服务的兑现能力。这种出售商品与服务而获得货币的过程,体现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未来兑现的过程则体现出货币“支付手段”的作用。

  而这种推迟兑现行为,反映出货币必须具备“财富储藏”的功能,存钱实质上存的是未来财富的兑现能力。最后,人们还希望今天“储藏”起来的财富兑现能力,可以在将来得到完好无损的兑现,这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货币与财富的完美对应关系。

  越是优良的货币,就越是能够方便快捷地拥有市场上的产品,而且不受损耗地在将来任何时刻拥有同等的兑现能力。

  其实在货币的四大功能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储藏财富”的功能,越是拥有完好无损的财富兑现能力的货币,就越能实现“价值尺度”的重要作用,在市场中就越受欢迎,也就越容易流通,从而成为优质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那么,货币的“财富储藏”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实际上货币的“财富储藏”功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比较”出来的。在这一“比较”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必须依赖公平原则。这种公平原则并非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等价原则,事实上在实际的交换过程中,人们难以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

  所谓公平的获得,是参与交换的双方根据自身对需求的不同优先顺序来评估交易是否公平,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的定义不同,交易才能在互补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而社会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最需要”的兑换比率最终形成了市场价格。

  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中,100种不同的商品需要近5000种“兑换比率”,而1000种商品更需要50万种“兑换比率”。可见,在货币进化出来之前,原始社会几乎不可能拥有1000种以上的不同商品,因为没有人能够记得50万种以上的“兑换比率”,这是个过于复杂的系统。因此,货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关键性发明。没有货币,复杂的社会分工是无法想象的。

“双重偶然性”难题

  同样困难的是,在没有货币的社会组织中,任何交换都必须克服“双重偶然性”难题,即两个生产者必须同时需要合适数量的对方的产品,交易行为才能获得成功。这种交易行为必须是“同步”实现,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交易的成功率。

  为了克服“双重偶然性”难题,商品的生产者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对方所需求的商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广为人们需求的商品被发现出来,并成为交易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中介商品。当生产者第一次为了自己所不需要而纯粹满足对方需求进行交换时,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并导致了通货的诞生。

  通货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它本身必须是商品,也同样是人类劳动所创造出的产品。通货的选择越是合理,商品交易成本就越低,交易效率就越高,社会分工就越是细化,财富创造能力就越强,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就越强。

  随着更多的地区愿意接受该通货,从而加大了通货的流通域,扩大的流通域反过来又提高了该通货的资源整合能力,并使得使用这种通货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迅速。通货最终成为货币。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2000多种不同的通货,经过世界各个地区的反复市场竞争与淘汰,结果是黄金与白银成为了最终的世界统一货币,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货币并非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所以,货币的“财富储藏”能力的发现过程是在通货与商品兑换过程中“比较”出来的,“财富储藏”的本质就是通过货币来发现商品之间的“兑换比率”关系,而这种“兑换比率”体现了货币的购买力。

  优质货币铁律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能够实现“财富储藏”功能的优质货币,前提必须是商品。任何脱离这一历史铁律的货币,最终都难逃不断贬值的下场。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人类社会第一次一起进入了一个没有商品作为内涵的纯粹信用货币体系时代。所谓信用,其本质就是债务,信用货币体系的要害就是剥离了货币的商品属性,从而使通货所具有的发现商品之间的合理“兑换比率”关系的基本功能紊乱,并最终丧失“财富储藏”的可靠性,使整个货币的四大功能失调。

  信用货币存在价值的前提就是创造信用的人必须守信用,以此为基础的货币才会有价值。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就是债务人无法遵守信用,所以依托这种债务所衍生出的美元也就必然出现巨幅贬值。信用货币的痼疾就是债务永远存在违约风险,而基于这种风险之上的货币就不可能保持稳定的购买力。

  1971年以来,几乎世界所有信用货币都在贬值,现在的1美元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当时的6美分。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来看,至今还没有一种信用货币能够避免不断贬值的下场,直至帝国崩溃,王朝倾覆。

  从1971年到现在,世界范围的信用货币体系总共不过37年而已,人类也许是在进行一次空前的货币试验,而试验的结果还要有待时间去验证。比起人类实践了数千年的黄金货币而言,信用货币的时间还太短。从目前爆发的以美元危机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化速度与广度而言,断定这一纯信用货币体系一定能维持下去也许有点过于乐观了。

  (作者为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240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