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的一个原则性错误
云淡水暖
据报道说《亮剑》这部电视剧获得了今年的“五个一工程”奖,这几天各个省级卫视在夜间在重播,草民晚上回家有时会看个一集两集的,总的感觉是,编导者在做故事方面有一些功底,会制造一些卖点,搞一些噱头。但是,总觉得写的不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解放军的将领,若果说这部剧是如国民党将领的后代,美籍“著名作家”黄仁宇类写的,可能还算挨谱,因为国民党骂共产党是“匪”,黄仁宇的一系列“历史”作品,也着力于“于毛泽东整合了中国的下层(下里巴人),蒋介石整合了中国的上层(阳春白雪),说不上谁黑暗谁光明,谁先进谁落后”。草民觉得,《亮剑》的作者与黄先生是心有戚戚焉。
于是作者就让主角李云龙这个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了,这些“血肉”,一曰“山大王”细胞、二曰“兵痞”细胞,当然这是在所谓“多元化”的口号下的一种“尝试”,从戏剧化的角度,“好看”了,但这种“好看”,让人不理解,因为有一些含混不清的意识。
据说此剧只是根据其小说的“前半部”改编的,而“后半部”是“更为精彩”,因为作者把主人公李云龙、政委赵刚解放后的命运,描写成了一部“伤痕文学”,李云龙因为“不甘部下受辱(政治运动)”自杀了。更有人绘声绘色地比附,说作品是根据某将军、某将军、某将军的经历写的,草民在书店的军事专柜找了这几位将军的传记看过,远非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传记记载其中一位将军因为解放后因为搞“第三者”被妻子揭发,因为不妥协于组织的规劝,被一撸到底,去农场工作,其许多部下后来作到大军区领导(可见当时对此问题的严厉态度)。70年代许世友将军找毛主席,经过周总理批准,这位将军重新出来工作,担任要职,后病逝。但类似李云龙般的“事迹”,未见记载。当然,作者可以“高于生活”,但不见得需要靠如此糟蹋解放军将军的形象来“高于”。
共产党的军队是要讲政治的,但《亮剑》不讲,只讲“文化”,借李云龙的“对手”兼“世兄”楚云飞之口说,国共两党、两军的搏杀,之所以“不可调和”,只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轻轻的一句“文化”,就抹去了国民党代表的中国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与工农阶级之间为夺取国家领导权的斗争实质。记得有一部纪录片讲过,当时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士兵在投诚转向解放军后,保留了一些雇佣兵、兵痞的恶习和思想,针对于此,解放军展开了忆苦活动,使贫苦农民出身的、被国民党抓壮丁的士兵懂得了人民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本质区别。但在《亮剑》中,堂堂师政委赵刚在对俘虏兵做工作时,竟是以夸奖对方部队“有名气”赢得俘虏的好感和“信任”的,这不像是思想工作,倒像是《三国演义》。
此剧着墨最多的就是所谓李云龙与国民党军将领楚云飞的纠葛,更像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毫无是非感,毫无政治意识形感,如果说政治意识今天被淡化了是现实,不见怪。但当时的情况不可能,也不允许淡化,记得史料说过,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穿国民党军服时,许多将士是不情愿的,不为别的,就因为蒋介石杀共产党太多,红军牺牲在国民党军队枪炮下的太多。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制造摩擦,屠杀共产党、屠杀抗日军队的事情,也不是一桩两桩,在许多情况下,共产党抗日武装要对付的是三股势力:日、蒋、汪。
而让人最“叹为观止”的是,国民党将领楚云飞一副“从容不迫”、“悲壮凛然”的样子准备离开大陆去台湾的时候,在地上抓起一把泥土,这时候,一个“深情”的旁白说“1949年11月,楚云飞率残部撤离大陆,并登上‘青云号’护卫舰向台湾驶去,登舰前他只捧起了一把祖国的泥土带在了身边,”,草民以为,如果上述的“多元化”创作还只是“小菜”的话,这一句“祖国”就算“大餐”了,照道理,楚云飞去的是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是外国,怎么会“悍然”使用“祖国”来描述楚云飞“离开”的心境呢,恐怕当年的国民党官兵和蒋介石本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是离开了“祖国”吧,这是个原则问题,特别是台湾在国民党统治下孽生出来的台独势力日益座大,不断挑衅的时代,《亮剑》的编导犯了个不应该的错误,难道为追求“新奇”、“反传统”,连起码的是非观都不存在了,岂有此理。希望现在在重播的电视台纠正这一句不应该有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