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刘伯行:《芳华》——冯小刚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作者:刘伯行   来源:红歌会网  

《芳华》——冯小刚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刘伯行

  1.

  满59岁的冯小刚终其四十多年的人生思考,编出了《芳华》一戏。用刘峰道出了自己的辛酸,并用刘峰对社会推销了自己“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放了一股足以熏到社会的毒气。元旦春节期间,《芳华》走俏,毒气弥漫年味。看客潮,金钱潮,吹捧潮,滚滚而来。这个双年冯小刚确实收获不小,也造了不小的孽。

  2.

  春节长假,又有众多的男女看客兴冲冲地奔向《芳华》,争先恐后的给冯小刚献金。他们伸长脖子在缭乱的秀脸,鼓胸、靓腿中吸允着蕴含毒素的飘香,纷纷地沉睡在冯小刚的脚下,倒进冯小刚设计的泥潭。最终成为冯小刚的殉道者。

  闲来无事,抛出几段文字,消一消冯小刚给年味添的毒,让一些人清醒清醒。

  3.

  查,冯小刚1958年春生于北京,1977年不到二十岁他当上了一名文艺兵,还做了班长。肯定在部队他入了党。按常理,不是党员怎能当兵头。1984年冯小刚复原。八个年头的部队生活的确让冯小刚获益不浅。他坦然的说“在部队生活过的人都不是那种自私自利冷漠的人”。他又动情的说,离开部队“感情上受不了”。他还怪上级令其复原,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以上见百度搜索。如查不到说明小刚做了手脚。)

  综上可知,冯小刚先是一个纯真少年。因为,他在小学期间,破坏文革势力造成的学校动乱已经平息,复课闹革命在小学落实的最好。我1969年至1978年在农村事教,对此印象极深。冯小刚的青年状态也很灿烂。尽管起于1978年冬1980年春,“思想解放”运动的狂澜对青年,当然包括部队青年,有所冲击,但毛泽东思想地位仍然牢固,尚未受到大的干扰,特别是军队。所以冯小刚青年时代的初期成长氛围还是健康的,进步迅速,还当了兵头。他上面所抒发的情感和语言应该是真诚的。他对部队生活的高度评价应该出于善心。

  当然,《芳华》时的冯小刚同部队生活前后的冯小刚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冯小刚的蜕变和异化是我国文艺的一面镜子。

  4.

  看过电影《芳华》且保持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冯小刚是用极其卑劣的手法来编造《芳华》故事的。

  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是凝聚我们党,国家,民族,军队最坚强的核心力量,是我们民族奋斗的方向,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未来最有力的保证。凡中华儿女对毛主席都充满着无限的热爱。可是冯小刚在《芳华》中对毛主席的诋毁和侮辱让人决不能容忍。他竟然让猪头去冲散喊毛主席万岁的游行队伍。在当今,毛主席离开人民四十年后,歌颂和纪念他老人家的浪潮惊天动地的情况下,冯小刚还敢这样干,可见其顽固和嚣张。其目的就是彻底推到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排除毛泽东思想对党,国家,军队的指导。他是时代逆流的狂热追随者。

  习近平同志、党中央再三强调对新中国前后三十年都不能否定。因为,前三十年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光辉灿烂,虽然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干扰,但由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有了马克思所说“一天等于资本主义二十年的速度”。后三十年,由于修正主义的破坏,社会主义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挫折。但,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在同修正主义的艰苦斗争中仍然指导国家保持着比资本主义更快速的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毛泽东思想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七十年是胜利的七十年。

  然而,冯小刚将前后三十年全面拉黑。

  在剧中他用一块黑布将毛主席的塑像全部蒙住。这是告诉人们,毛泽东思想时代彻底结束了。他冯小刚要开辟一个“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新时代。

  这里,冯小刚确实比其他文艺黑线有创意。

  其他文艺黑线当然对毛泽东思想时代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是全面彻底否定的。连靠唱“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成名的歌唱家也跟着文艺黑线否定毛主席。他公然将毛主席的名字删掉,换一个词再唱。这实际是对革命文艺的背叛。我们要正告这些人们,既然你们删掉了毛主席的名字,就请不要再用原来的旋律唱其他歌词。因为人民认可的旋律是为原歌词服务的。

  对后三十年他们一个字却不敢否定。投鼠忌器,怕否定了自己。

  在剧情中,冯小刚运用几个女男青年的命运在“改开”社会大变局前后的遭遇,来表明他拉黑前后三十年的用意。

  看完《芳华》的人都懂得。众多网友也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剧中的刘峰是个典型代表。

  社会大变局的前后三十年的氛围中,尽管他处处做好事而且在战场上负伤致残,战友和国家都从他那得到诸多的好处,但谁也没有履行感谢他的义务。他的权利处处受到侵害。前三十年,以文工团生活为缩影,他热心全面的帮助处于弱势的何小萍,主动做各种公益事物,还是被赶出了文工团。后三十年,以国家对复原军人安置为缩影,刘峰作为一个伤残军人居然被社会抛弃成为街头流浪汉。

  冯小刚就是这样谴责了前三十年,控诉了后三十年。

  那么他谴责的是什么,控诉的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都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毛泽东思想时代光辉的社会主义七十年。

  前三十年是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进行的。部队是贯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样板,文工团当然要走在前面。冯小刚编造的文工团那些烂事当然要由毛主席负责。冯小刚的意图在此昭然若揭。后三十多年,虽然修正主义路线占据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地位,但是毛泽东思想仍在同修正主义的坚决斗争中指导党和国家艰难的前进。在部队毛主席的军事路线仍居主导地位,特别是毛主席关于拥军优属的思想和政策从未改变。冯小刚让社会抛弃刘峰这样的伤残军人,显然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在冯小刚看来,修正主义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否定的不够,他才编造这些事实继续否定。

  冯小刚这样丧心病狂的诋毁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否定毛泽东思想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七十年的辉煌胜利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观众在剧院有的哭湿几片面巾。

  这就是冯小刚要的效果。

  他巧妙地、无耻的用各种手段编造一个对刘峰不公的社会氛围,激起观众对刘峰的怜悯、同情、热爱,甚至追捧。这样人们就真的将刘峰视为英雄而模仿他的行为学习他的思想,这样冯小刚就达到了他编此戏的根本目的。

  冯小刚最不地道的地方也表现在这里。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冯小刚对自己所亲历的部队生活有着灿烂的描写。

  但是,他在《芳华》中给予我们的部队生活是那样的肮脏龌龊。连战友借穿一会儿军装,这在任何集体生活中都属正常小事,在这里却被界定为偷,并群起而攻之。

  这是毛主席亲手缔造和培养的世界铁军的真实状态吗?

  不!我们可以用不的N次方来否定它。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在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下,培育了人间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革命战友之情。

  刘胡兰为了乡亲牺牲自己,年仅15岁。

  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以及一切革命先烈都是为了同志,为了战友,为了革命大局,义无反顾的牺牲了自己。

  《芳华》里所描写的战士之间的情感同我军的实际截然相反。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冯小刚无所不用其极。

  5.

  凡艺术品都是用艺术的方式讲解一个道理。没有思想的艺术品也就不是艺术。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冯小刚用《芳华》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就是冯小刚被其毒害,又用它毒害别人的道理。

  那么,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道理在《芳华》的刘峰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家知道,刘峰是《芳华》中的主角,核心人物。他的境遇是《芳华》的全情。那些靓丽的女孩虽然抢了看客的眼球,但她们都是来衬托刘峰的行为和思想的。

  冯小刚运用绝大部分心血来刻画刘峰,也可以说冯小刚是用四十年的艺术和思想结晶来打造刘峰的。从纸巾的数量和票房收入证明冯小刚成功了。

  冯小刚决心把刘峰打扮成英雄式的人物,实际冯小刚着实在打扮自己。

  耳顺之年的冯小刚自认为修行到家,思想艺术熟透熟烂。他不能让这些宝贵的财产白白烂掉。他要将其推介给社会,让历史留下冯小刚的足迹。他把期望寄托给《芳华》,寄托在刘峰身上。

  冯小刚将自己的全部灵魂嵌入刘峰的肉体之中,让刘峰演绎自己四十年来对人生思考的结晶。刘峰承载了冯小刚的无限期望。

  刘峰就是冯小刚,冯小刚就是刘峰。

  为了增加刘峰的感染力,冯小刚不惜背叛党,背叛祖国,背叛自己成长的摇篮——人民解放军,背叛起码的艺术道德和政治道德。

  他编了那么多谎话,造了那么多谣言,歪曲了那么多真理,可谓煞费苦心。

  那么,刘峰的思想和行为有哪些特征呢?实质是什么呢?

  看过《芳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刘峰的行为很别扭。他做好事的时候内心总有一个小九九,即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有时是名,有时是利,有时是女人。女人居多。他做好事的时候多为博取一女一乐。这个女人叫林丁丁。但林不但没有报答他,还把他驱出文工团。由此,刘峰获得了不少眼泪。年轻人在女人身上表现的自私心社会都可以理解。人们不但不责怪他反而更同情他。冯小刚为了扩大刘峰的影响力,给他加了一个活雷锋的名字。不过刘峰同雷锋毕竟是两回事。刘峰形似雷锋,神同雷锋是对立的。因为雷锋同志做好事就是为人民服务,没有丝毫的个人目的。所以网友们批评《芳华》歪曲雷锋精神。实际冯小刚根本的态度是否定雷锋。他也不可能将刘峰塑造成雷锋。

  那么,刘峰的思想行为特征实质是什么呢?那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这实际是自1980年5月以来举国尽知的命题,至今已经四十年了。

  6.

  那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怎么回事呢?

  1978年12月媒体发出了“解放思想”的号召。按照这个精神,1980年5月号的《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根据群众来信编辑了一封潘晓来信。这个被编辑出来的潘晓这样说: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亮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管去提高自我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越来为必须的了。这个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事物进发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这封信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轰然大波。

  群众来信如潮,纷纷涌进《中国青年》杂志社。有反对的,有支持的。讨论绵延数月,数年。

  这封信的观点是对是错,编辑部始终没有答复。因为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对错,也根本不能够答复。在这里编辑部犯了一个天大的常识错误,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就不应该让整个社会去讨论。结果讨论失控,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社会损失重大。

  最终由中央出面干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到《中国青年》编辑部探讨这个问题。但他也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答案。他说“一个人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在法律上、经济上是允许的。”实际默认了这个观点。

  后来的大小报刊,专家学者对此也只能是这个表态。这样就造成谬种传流的局面。后果是灾难性的。

  7.

  本文下面对这个近四十年来思想领域的公案做个了断。

  这自然是一个伪命题。

  在这里,潘晓的这封信犯了一个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搞了一个隐匿部分主观愿望的小诡辩。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应该是统一的。想上北京的人决不能买到上海的车票。蒋介石的阴谋绝不会造福中国。

  作者将太阳作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典型是不恰当的。因为主客观是对人的意识而言的。其他生物,非生物的自然体不具有这种能力。

  不过任何自然物都是生于自然,服务自然,最终归于自然。自然创造了太阳,太阳的功能也是装扮自然,令自然更加壮丽,最终也要归于自然,转为自然的其他形式。这样说来,太阳的主客观都是为了大自然,实现主客观统一也说得过去。不过这正好驳斥了潘晓的观点。其他自然体的主客观关系也都能这样解释。

  在人类社会,也的确有好似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现象。

  例如,农民种地,无论是种粮种菜或其它,都好像主观为了自己挣钱,客观造福了城市居民和国家。

  实际,这样理解是一种曲解。

  农民种粮一开始就不都是为了自己,已有了为城市,为国家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这种愿望,他只会种一点自己用,或者排斥城市居民和国家用他的粮食。正是他有三种愿望,粮食种出来后这三种愿望都能满足,实现了全面的主客观的统一。

  诡辩论的错误在于隐匿了农民后两个主观愿望,造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假象。

  还有一种现象,农民既无明确赞同的表示,也没有反对的心理状态,但默许其发生。农民种的粮食自己没用,也没有卖给国家,也没有卖给城里人,而被亲属背走。这是主观上的一种默示。刑法上的过失罪就是由主观上的放任而定的。放任,也是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

  市场上的商品交换者,在生产商品的时候,要想到顾客的需要。所以在交换的过程中,卖掉了自己的东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满足了顾客的需要。

  如果像潘晓那样,他生产商品的时候在思想上只想自己怎样赚钱,并不想顾客的要求,那么他生产的商品别人能买吗?这样,他不但利不了别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总之,在正常情况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状态,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由人们的行为所造成的客观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行动从思想来”。(雷锋日记)就载明这个真理。主观为自己,客观上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只有主观为他人才能在客观上造福他人。

  不过人的主观追求有单一的有复合的,有明示的,有默示的,有主动追求的,也有自由放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非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主客观的分离。

  例如,去看《芳华》的人大多是欣赏青春美。但不知不觉的中了冯小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毒。这叫犯错误。

  精神有碍,犯错法都不究。

  8.

  下面,我们再从由人的本质而产生的人类的价值观来谈一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命题的荒谬。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自然辩证法,帮助我们正确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生于自然,服务于自然,最后归于自然。

  人类最高的终极的价值就是对大自然的服务。当然其他自然物也是这样。

  这个服务就是,通过人的活动,让大自然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壮丽,即更加自然。

  那么,人类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呢?那就是通过人类对自身和其他自然物的改造使之更适于自然。人类的整体和个体追求的都是如此。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实际是指每一个人所追求的是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价值。

  雷锋同志说的好,我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最深刻也是最形象的表述。

  在这里,雷锋同志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物的改造。那么怎样实现这个价值呢?首先要吃饭,当然还有其他,即生存和发展。

  人类怎样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呢?那就要组成社会进行生产和消费。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的第一次消费资料都是他人和社会准备好的。因为人类个体本身已失去了自我生存的本能。

  所以在人类社会,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自由,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

  雷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人生的价值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二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实质就是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为人民服务。即人生价值和实现价值的途径都是为人民服务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主观追求是客观的,追求的手段是客观的,主客观得到高度的统一。

  人类不可能有离开客观要求而产生的主观愿望,也不可能离开客观条件来实现主观愿望,主客观在价值观上也是统一的。

  这进一步证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能成立。

  当然,由于认识能力的影响,由于阶级的偏见,人们对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认知和判断是不同的,有时是截然相反的。

  例如,生活消费。这本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可是对其看法各有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条件。一个革命者,之所以要维持消费是要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里,他讲究的是科学,以最佳的方式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不在乎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毛主席、周恩来、雷锋就是这样的光辉典范。主客观在此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私有观念认为这是人生快乐的形式和保障,在这里,他们追求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因而往往不择手段。徐才厚用七千万元装饰自己的卧室就是一例,这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不过,这种主客观的统一违背客观规律。徐才厚也许因此丧命。

  从人的本质上判断,人生的价值是统一的,但由于受阶级、宗教、认识的限制,人的价值观是千奇百怪的。因此,人的主客观统一的形式也是各有所异。

  9.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它的反动性不仅推动了反人性的极端个人主义,而且为其披上华丽的外衣,令其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个人主义是私有观念的一个特定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队伍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中,行动中。他们依靠革命的集体力量而生存,本应尽全力为革命事业工作。一旦为个人主义所侵蚀,他们便处处为自己着想,利用革命组织的优越条件为私人谋利益,而排斥破坏他人和革命的整体利益。从而从内部破坏革命。

  个人主义走上极端,那么就形成极端个人主义。由极端个人主义的人在思想上已彻底背叛了革命。

  私有制,私有观念是人类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经济模式和思想观念。

  这种所有制和观念在本质上是排他的。因此是反人的本质的。由于它能够刺激人们对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因而在一定的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生产的内在要求,人性依然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推动生产,而且逐渐产生了推翻私有制的社会力量。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当革命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当私有观念的反动本质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摒弃,社会革命便到来,推翻剥削阶级的私有制。虽然私有观念仍然存在,但已没有了经济基础,社会便进入一种高级的状态——社会主义。在这时,私有观念便以极端个人主义的面孔出现。

  革命队伍对革命者个人的必要生活消费当然要关顾。但这是作为革命发展和胜利的条件来关顾的,绝非为其个人享乐。因而是有条件的有节制的。同鼓励极端个人主义截然不同。

  个人主义对革命队伍革命力量有极大的瓦解作用。它会使革命队伍失去凝聚的力量,前进的方向,正确的道路,战斗的力量,因而被反动势力摧毁,遭致革命的失败。任何革命的失败除特殊的客观因素外,最终源于个人主义。

  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个人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反动。它置疑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扭转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瓦解社会主义前进的力量,破坏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灾难都来于极端个人主义。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毛主席天才地看到私有观念个人主义对革命、建设的严重破坏作用,而在我们党内和革命队伍中坚持不懈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从《古田会议》的决议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文件都是反对革命队伍中个人主义的锐利武器。毛主席将毕生的精力主要部分投入到反对革命队伍中私有观念个人主义。在实现《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第二个决裂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苏联东欧的崩溃,我国近四十年的乱象皆因对个人主义的放纵和鼓励。

  极端个人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队伍中的万恶之泉,已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共识。

  毛主席领导我们党、军队、干部、群众以马列毛主义为指导,运用物质的批判武器和精神的批判武器,经过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革命队伍中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主帅和干将都装进了像潘多拉盒子那样的箱子里。游离在箱子外面的不过是散兵游勇掀不起大浪。所以,在那个时期党内外都是纯洁的清正的,人们吸收着纯洁的空气,沐浴着和熙的阳光,很少受到极端个人主义阴霾的侵害,推动革命和建设蓬勃发展。

  那才是新中国的芳华。

  10.

  伴随着“解放思想”的那股狂风,霭云弥漫天空,社会思潮浊浪翻滚。

  这些思潮涌进《中国青年》杂志社,被无知的编辑编成《潘晓来信》,这个开启潘多拉箱子的钥匙。

  “两潘”相遇,潘多拉箱子砰然开裂。以极端个人主义为魔头的妖怪腾空而起,迅速在神州乾坤扩展,涌进空气和水,化入大地山川,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全面污染了。

  专职人员不仅不清理打扫,还助其扩展,加速灾难在中国降临。

  思想的天空阴霾重叠。

  最先污染的就是那个广东叫蛇口的地方。

  在当局的诱导下,青年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我不必想着爱国,只要我为了赚钱去积极劳动给国家创造了财富,也就是爱国。”

  这不正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发展吗?

  试想一下,当给他钱让他卖国时,他还能爱国吗?

  这种荒诞的“爱国”口号竟被命名为“蛇口精神”向全国推广。

  由此,为个人主义正名的呼声如狂风骤雨在各种媒体呼啸。

  此时起,坏事、怪事、丑事处处贻害百姓。

  11.

  二十多岁的冯小刚就是在这种混沌的空气中成长起来的。

  处在这个芳华年龄,无论男女,不仅有着旺盛的青春,还有旺盛的求知欲。作为兵头的冯小刚肯定不甘落后。他会积极地带领战士去舍命的追逐这种新精神。因为这是政府的号召。在那个年头,凡是铅印的印刷品,特别是上了报刊的文字,都认为是党和国家的声音。人们都毫无保留的吸收。因为,其中有向上的能量,这是以往,即1978年以前人们的经验。此时,他们哪里知道,这里已经包含着毒素。

  打那以后,冯小刚无论在部队在文艺岗位都逃不出这种气味的熏染,慢慢的被其养大催熟。这样,“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成为冯小刚的信条和人生指南。

  由此,冯小刚被毒化,同时自己也成为毒源。

  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肯定尝到不少甜头。他可能把自己内心的念头埋得很深很深,有针对性的积极地去做每一项工作。在“猫论”统治的天下,人们并不去看你的立场和动机,只看结果。对结果也往往只看报表和口头汇报,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标准和监督过程。所谓“官生数字,数字升官”是也。不然的话,周永康,徐才厚怎么能当那么大的官?冯小刚一个小小的电影导演谁还深挖他的内心动机?不管他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拿出电影片子就是好家伙。由此,冯小刚心想事成,一路风顺。“猫论”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开辟了广阔的天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又将猫论推向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冯小刚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深信不疑,竭力推广。

  耳顺之年的冯小刚也想通过电影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感悟出的人性真谛教给观众。以此,改造中国。于是便有了《芳华》。

  这样,《芳华》便成了冯小刚人生的轨迹和总结。

  

  在文艺黑线上成长起来的毒瓜,瓜上又长出了许多毒藤。残忍的冯小刚利用这些毒藤紧紧地缠住一朵朵鲜花一颗颗嫩草。他让这些鲜花和嫩草吸收他身上的毒汁,令其发出含着毒素的芳香。

  这些鲜花和嫩草妖艳地招蜂引蝶,让冯小刚之毒更多更广地扩散。

  可怜那些靓丽的男孩女孩,本想以己之美益于他人,却成为散布冯小刚毒素的帮凶。

  有人问《芳华》是什么?这就是真实的芳华。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懂。

  有人说冯小刚财誉满门,为啥还要编《芳华》?

  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阶级斗争的规律使然。

  12.

  《芳华》在全国热映后,冯小刚在家呆不住,到公园坐坐,不想坐着就睡着了。

  他做了一个梦。

  他走进正在审理国务院一个副总理受贿4个亿腐败案的法庭。

  法官问被告:你为什么贪污这么多钱?

  被告答曰:我有什么错?冯小刚告诉我们,人人只要主观为自己,客观就能造福国家。为了贪污这些钱,我给国家做出了多大贡献啊。一个造价一亿的工程,我为了拿到三千万回扣,亲自到工地数趟,不然有这么好的工程吗?

  法官无语。

  “他怎么这样?”冯小刚想。

  他又走进另一个房间,法官正在审理一桩巨额诈骗案。

  骗子回答的更离奇:我不骗他,他不知还要受多少次的骗。我骗了他,他接受了教训,别人就骗不了他了。我是在看《芳华》中得到的智慧。说到这,骗子嘿嘿的笑了起来。“这还得感谢冯小刚。”

  冯小刚气的马上离开。

  这时他发现公园有一堆人围着一个半老不老的男人议论什么。猛看葛优也在场。冯小刚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葛优对他说,你听听。

  那个男人说,我找小姐怎么啦,我嫖娼又怎么了,我就好这一口。但我不白搞, 我给她钱。我虽然得到满足,她也有钱花了。据说有的小姐挣了钱给家里盖了房子,村里人还羡慕呢。这叫“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你们都懂不懂?要不明白再看看《芳华》!

  冯小刚气的咬牙切齿,连声说卑鄙可耻。

  冯小刚气的连忙走出人群,发现人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知道什么时候,严歌苓开着宝马车来到他的身边。

  她忙说,小刚!让我好找。

  冯小刚说,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严歌苓说:你还不知道,你立了大功了!由于你的《芳华》大作,那些做坏事的人都找到理由了。贪官、强盗、骗子、强奸犯都按照你的教导到处横行霸道,社会偷抢成风,官场暗无天日。这时,美国看到时机到了,就让台湾国民党组织新的“政府”,宣告中共无力管理国家,它才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由它对全国实行管辖权。在北约的护卫下开进中国,在南京“定都”。整个中国成了美国的殖民地了。中国借给美国的一万三千亿美元也黄了。当官的都以财产来源不明罪抓起来。其子女也以共犯都从世界各地抓了回来。财产全部没收分给美国大资本家。壹仟万元以上的老板以非法经营罪也都抓起来了,子女也以共犯的名义从世界各地抓了回来,财产全部没收,公司廉价卖给美国和西方的大老板。中央党校那类的人物都去扫马路了。有个叫王长江的问我,推翻共产党他们也有功劳,为什么让他们扫马路?我说你们能干啥,资本家不养闲人。要不你去扫厕所吧,那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其他的工人农民等都被迫离开家园到各地给美国打工。据说美国人怕中国人东山再起想消灭所有的中国人。我们这些人也恐怕难保。

  冯小刚问道:“我的《芳华》剧组呢?”

  严歌苓说:废物利用,我把他们都送到红灯区了,女的接客,男的打扫卫生。

  冯小刚气愤的说:你怎能这样?

  严歌苓说:现在是美国人说了算,我们也没有办法。

  严歌苓又说,你被评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我正找你领奖呢。

  严歌苓拉着冯小刚飞到领奖会上。

  冯小刚穿着燕尾服扎着蝴蝶结站在讲台上颓废而又沮丧。没有当年莫言那种风光满面侃侃而谈的景象。

  他结结巴巴的说道:怎能这样?怎么能这样?蒋介石几十年没有打倒共产党,被我打倒了。D大人拼命毁掉毛泽东的事业没有办到,我办到了。美国几十年用文武手段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国没有办到,我却帮它办到了。可是这并不是我的原意。我本想让大家都为自己着想去办事,哪成想会有这个结果?

  这时,严歌苓打断了他的讲话,我可以证明的确如此。冯小刚先生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是,这一切都是我策划安排推动的。我当时也在文工团,因为违反了纪律,离开了文工团,受到美国的专门训练。为了报答美国,报复中国,我就帮助冯小刚编了这个足以颠覆中国的电影。冯小刚为了宣传他的观点也利用我编了这个电影。实际上我的功劳比冯小刚大得多,美国政府已经给了我更多的奖赏。这个奖就让给了冯小刚先生。

  这时,会场响起了凌乱的掌声,口哨声和嘘声。

  冯小刚突然感觉到有人将他推向万丈深渊,猛地醒了过来。强烈的阳光照着他睁不开眼。

  他揉揉眼睛定神一看,原来家里来人找他吃中午饭。

  此时的冯小刚感到茫然而又惆怅。他心想,我真的作孽了?我真的作孽了。

  13.

  《芳华》上映后评家轰起,真没辜负冯小刚一片心血。有的将他捧得四脚朝天,有的将他骂的狗血淋头。

  带头的当然是他铁杆好友葛优。他几乎把一切溢美之词献给了《芳华》。这也可以说是两肋插刀之举。实际葛优也没有看懂《芳华》。

  其他评家皆因立场、地位、爱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论,得出不同的结果。

  冯小刚的知音则认为这是人的心声。

  新时期的小鲜肉把他当做一支玫瑰。

  正义的军人视其为对部队的诽谤和污蔑。

  理论家视其为雷锋精神的反动。

  政治家将其定位为和平演变的路线图。

  我则认为,它是冯小刚灵魂深处的小视频。

  《芳华》到底是啥?冯小刚、严歌苓比谁都清楚。

  恐怕严歌苓更清楚于冯小刚,冯小刚并不见得清楚于严歌苓。

  社会主义的中国一部被众人追捧的电影到底为谁服务?在此,清醒的人都该清楚了。

  14.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当今的文艺作品何止《芳华》。

  《芳华》不过是此类作品的一面镜子。

  冯小刚者,亦何其多也。

  2018年2月19日



//www.syxtk.com/wzzx/djhk/wypl/2018-02-27/4898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