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在党的恩情下奔涌激情——“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谈《红旗颂》的创作

作者:孙佳音   来源:新民晚报  

在党的恩情下奔涌激情

——“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谈红旗颂的创作

孙佳音

  “我作为一名老战士,一名电影工作者,能在鲐背之年,获得党中央颁发的七一勋章,使我激动万分,诚惶诚恐。”出发去北京领奖前,吕其明接受了晚报的专访。吕其明1930年出生,10岁随父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有着 76 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杰出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他说:“这极高的荣誉,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这是党对我70多年来坚持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而创作的肯定和鼓励。此时此刻,我想用三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图说:吕其明获“七一勋章”

感恩


  “第一个词,是感恩。”吕其明20岁开始学作曲,35岁写就《红旗颂》,70载佳作频出,陆续为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还创作了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获得数十个音乐创作奖。其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作品传唱大江南北。但镌刻在他心底的词,是感恩。“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就是我亲爱的母亲,是党把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血性的军人,和敢于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带领我走上了电影艺术的道路,成为一名电影作曲家。”

  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是一位农业专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惠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家乡的新四军募集军需粮饷。从童年起,吕其明的生活和命运,就和中国革命紧紧拴在了一起。十岁,吕其明随父参加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唱歌演戏为新四军鼓舞士气。“1942年春天,作曲家贺绿汀在部队联欢会上的一次小提琴演奏,为我打开了音乐的大门。”三个月的时间里,贺绿汀帮助剧团练歌,教乐理,提高音乐水平。得到贺绿汀的言传身教后,吕其明对音乐的向往更加强烈。从那一刻起,“小提琴”梦在他内心滋生开来。

  1945年,父亲吕惠生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时年43岁。“在走向刑场的时候,他高呼中国和平民主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用他最后一腔热血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在父亲的精神感召下,同年9月,15岁的吕其明在一位老乡家里,在油灯的照耀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吕其明跟着大部队一路南下。1949年5月26日,上海宣告解放前一夜,吕其明和华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们睡在上海老北站的条凳上,度过了他终身难忘的19岁生日。

  解放后,吕其明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学过小提琴的他被分配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由此成为一名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回忆起70年前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吕其明说:“是党,教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党教导我做人要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品德高尚,乐于奉献,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党的感激和报恩之情。”

自豪


  第二个词是自豪。“自豪我生在伟大的中国。”吕其明说他自豪见证了这个国家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贫困走向富强,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能安度晚年,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同时我也非常自豪,自己这一辈子就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践行着我的入党誓言和承诺,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服务。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用我的笔,歌颂党和人民,歌颂中国革命的胜利,歌颂伟大的红旗。”

  《红旗颂》是吕其明1965年时的一个奉命之作,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而创作。它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召开会议,各单位上报的作品一一过堂。一轮初选后,大家一致认为“歌颂党、祖国、人民、人民军队的作品需要加强,应该要有一部高质量音乐作品”。指挥家黄贻钧为曲子一锤定音为《红旗颂》。在场的老前辈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少壮派”——吕其明。5月就要演出,容不得吕其明半点犹豫。决心背水一战的他随即闭门在家潜心创作。他的成长经历为这首曲子打下了扎实的情感基础。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战旗在前赴后继的战士们手中接力、挺立,父亲的英勇就义,天安门城楼前红旗的海洋,检阅时势不可挡的英雄步伐,这些场景令他内心澎湃汹涌。彼时彼刻,“红旗”在他的心中已然融化成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象征。整整七天,吕其明夜以继日,饱含热泪、奋笔疾书,终于流淌出了一部献给父亲的赞歌、献给先烈的赞歌、献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赞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然而,在此后长达54年的时间里,吕其明精益求精,对作品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修改。最终于2019年定稿,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一年5月26日,也是吕其明90岁生日。他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他还说,“书写伟大时代,是我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图说:《红旗颂》是吕其明的一个奉命之作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回报


  “第三个词,是回报。”吕其明的语气里满是坚定,“喝水不忘挖井人,我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度过的,是部队养育了我。”为了报恩,他一生笔耕不辍、与时俱进。从主旋律作品到《城南旧事》《庐山恋》电影插曲,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把心交给祖国”。为了报恩,离休后,他行程万里,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分文不取为海、陆、空各种部队服务,创作了近40首歌曲,他说那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为了报恩,耄耋之年,他经过四年构思,29天奋战,完成交响组曲《使命》,献礼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了报恩,他的代表作《红旗颂》在许多重要场合被无数次演奏,他从未主动参加过任何评奖,也没有收取过任何版权费,他说:“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人民的认可和赞许,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2020年,鲐背之年的吕其明仍然一片赤诚,谱写《白求恩在晋察冀》赞颂祖国抗疫壮举。如今,91岁高龄的他依然有空便会待在书房里,用心创作。他动情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生的晚霞依然是美丽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精神状态,继续努力,分秒必争地,为党为人民再留下一点作品,予以回报。”(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www.syxtk.com/wzzx/djhk/wyj/2021-07-29/70484.html
Baidu
map